藥食同源中藥系列第二期為大家帶來的是發散風熱藥:薄荷、桑葉、菊花、葛根、淡豆豉和粉葛。
本類藥物性味多屬性味辛涼,發汗解表作用比較和緩,辛以發散,涼可祛熱,故以發散風熱為主要作用。主要用于外感風熱所致的發熱、微惡風寒、咽干口渴、頭痛目赤等癥。
1.薄荷
本品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干燥地上部分。曬干或陰干。我國南北均產,尤以江蘇產者為佳。
【功效與應用】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辟穢。 用于風熱感冒、溫病初起、頭痛目赤,咽喉腫痛、麻疹不透,風疹瘙癢、肝郁氣滯,胸悶脅痛;此外本品芳香辟穢,還可用治夏令感受暑濕穢濁之氣所致痧脹腹痛吐瀉等癥。
【炮制】夏、秋二季莖葉茂盛或花開至三輪時,選晴天,分次采割,除去老莖及雜質,略噴清水,稍潤,切短段,及時低溫干燥。
【性味與歸經】辛,涼。入肺、肝經。
【用法用量】煎服,3~6g,入煎劑宜后下。
【使用注意】本品芳香辛散,發汗耗氣,故體虛多汗者,不宜使用。
2.桑葉
本品為桑科落葉喬木植物桑樹的葉。
【功效與應用】疏散風熱,清肺潤燥,清肝明目。用于風熱感冒、頭痛咳嗽、肝陽頭痛眩暈、目赤昏花、澀痛多淚等癥。此外本品甘寒,尚能涼血止血,還可以用于治血熱妄行吐血、衄血之證。
【炮制】初霜后采收,除去雜質,曬干,生用或制用。除去雜質,搓碎,去柄,篩去灰屑。
【性味與歸經】味苦、甘,性寒。入肺、肝經。
【用法用量】煎服,5~10克。外用煎水洗眼。
3.菊花
本品為菊科植物菊的干燥頭狀花序。9~11月花盛開時分批采收,陰干或焙干, 或熏、蒸后曬干。藥材按產地和加工方法不同,分為“亳菊”、 “滁菊”、“貢菊”、“杭菊”、“懷菊”。
【功效與應用】疏散風熱,平肝明目,清熱解毒。用于風熱感冒、發熱頭痛;用于肝火上攻所致目赤腫痛;用治肝陽上亢,頭痛眩暈;本品甘寒益陰,清熱解毒,尤善解疔毒,故可用治疔瘡腫毒。
【性味與歸經】味苦、甘、辛,性微寒。入肺、肝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克;泡茶或入丸、散。疏散風熱多用杭菊,平肝明目多用滁菊。
4.葛根
本品為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習稱野葛。
【功效與應用】解肌退熱,生津止渴,透發麻疹,升陽止瀉。葛根用于外感表證、麻疹不透、熱病口渴、陰虛消渴、熱泄熱痢、脾虛泄瀉。
【炮制】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厚片,曬干。
【性味與歸經】味甘、辛,性涼。入脾、胃、肺經。
【用法用量】煎服,10-15克,退熱生津宜生用,升陽止瀉宜煨用。
5.淡豆豉
本品為豆科植物大豆的干燥成熟種子(黑豆)的發酵加工品。
【功效與應用】解表,除煩,宣發郁熱。 用于感冒頭痛,本品辛散輕浮,能疏散表邪,且發汗解表之力頗為平穩,無論風寒風熱表證皆可應用。用于胸中煩悶,虛煩不眠。
【炮制】取桑葉、青蒿各70~100g,加水煎煮,濾過,煎液拌入凈大豆1000g 中,俟吸盡后,蒸透,取出,稍涼,再置容器內,用煎過的桑葉、青蒿渣覆蓋,悶使發酵至黃衣上遍時,取出,除去藥渣,洗凈,置容器內再悶15~20天,至充分發酵、香氣溢出時,取出,略蒸,干燥,即得。
【性味與歸經】味苦、辛,性涼。入肺、胃經。
【用法用量】煎湯,10-15克。
6.粉葛
本品是甘葛藤的干燥根。
【功效與應用】解肌退熱,生津止渴,透疹,升陽止瀉,通經活絡,解酒毒。用于外感發熱頭痛,項背強痛,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熱痢,泄瀉,眩暈頭痛,中風偏癱,胸痹心痛, 酒毒傷中。
【炮制】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厚片或切塊,干燥。
【性味與歸經】味甘、辛,性涼。入脾、胃經。
【用法用量】煎湯,10-15克。
陳君
咸寧麻塘中醫醫院主治醫師
(編輯:董盈 責編:王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