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紅梅
熊家灣隸屬咸安區汀泗橋鎮洪口村二組
清朝中后期,熊姓祖上途經此地,見三面環山,西南諸峰林立,蔚然清新,十分喜愛。于是,率族人從江西瓦甲街陸續遷人此地,繁衍生息,故以姓氏取名,最早叫熊汪姚,之后叫熊姚灣,現在叫熊家灣。
熊家灣位于溫泉太乙洞景區西行3.5公里處;連接飛仙洞、星星竹海往北行12公里可達汀泗橋鎮北伐戰爭“汀泗橋之戰”遺址,從汀泗到溫泉的旅游公路貫穿全境。
傳說唐玄宗九年(公元720年),兩位得道高僧飄然而至,遙望四周,見地勢俊偉,仿佛九龍戲珠、麒麟戲水,山腰似烏龍觀月,山間云霧氤氳,深不可測,頓感冥冥天意。于是,認定此處乃風水寶地,故定那座高峰為聚龍峰,后人為了鎮守這塊風水寶地,在山腰處修建了聚龍寺,并傳播佛教文化。隨著佛教和道教文化的傳播,先后又修建了烏龍廟和烏龍觀,烏龍觀至今修繕完好。
熊家灣民風淳樸,人們一直秉承春播、夏耕、秋收、冬藏的勞作習俗,一代一代延續根脈。十三屆三中全會后,寒門學子英才輩出,都市商賈恩饋祖德,天然園林,再造人 文。正如那道青磚圍墻上所寫:“講善心、 行善德、做善事”,“講功德、守道德、揚美德”這18個大字牢牢銘記在 人們心中,昭示著新農村新一代的德善之舉。又恰如黑暗中 的那盞心燈,為在外創業的游子多增一份思鄉 的情愁,無論人在何方、身處何地,永遠都有一種心境,那就是: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文字來源:《咸安地名故事》
本中心部分文章為轉載摘編自相關書籍,并不用于任何商業目的,我們已經盡可能地對作者和來源進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者疏忽,造成漏登,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