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我們要做一篇湖北汽車產業的報道,側重零配件方面的!”
領導安排這個選題時,我們非常懵!
雖然兩個記者都是90后小伙,早早就在手機里安裝了某看車App(至今車還沒買),但也就對品牌和車系有些了解,別的......咱根本就不懂!
領導:“做一篇稿子,力爭成為小半個專家。”我們:“......”
任務來了,只能硬著頭皮接!
擺在我們面前的有兩條路,上網查資料、找身邊人各種打聽。
兩個門外漢的探索之路就這樣開始了。不曾想,這是一旦開始就逐漸“上頭”的過程。
我們很快就鎖定了第一個目標:位于荊州的湖北恒隆集團。網上傳言這家公司是Jeep旗下“牧馬人”的獨家轉向器合作商。2020年初疫情嚴重時,這家公司停產,竟直接導致美國俄亥俄州Jeep牧馬人整個裝配線停擺。
△流傳在網上的一篇關于湖北汽車產業的文章片段
為了求證,我們聯系上了該集團常務副總裁陳毓翔,他回復了九個字:疫情期間,國內也一樣。
對方跟著發來了2020年初公司自己微信公眾號上的文章,如下:
△圖片來自公司官方微信公眾號
原來,不光是Jeep牧馬人,疫情期間還有國內外眾多車企因為沒有恒隆的產品而導致生產線無法正常運轉。
△湖北恒隆集團為“牧馬人”車型生產的轉向器
在交流中我們得知,早在2003年,湖北恒隆集團就主動和美國三大汽車公司接觸,2004年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借著這塊敲門磚,他們跟jeep聯系,前后溝通了四年,最終成為jeep牧馬人的全球獨家供應商。
如果不是這次采訪,我們不會知道,18年前,在荊州這樣一個內地小城市,一家叫做恒隆的企業已經把視線投射到北美,以中國制造的底氣和一家美國老牌車企斡旋。
原本以為像恒隆這樣的“隱形冠軍”只是個例,沒想到的是,接下來搜到的這份文件,又狠狠地打了我們的臉。
△文章部分截圖
襄陽市政府在2019年發布的《襄陽汽車產業40年發展》。其中提到,輕型商用車產銷量位居全國第三;客車底盤位居國內第一;商用車車橋規模位居亞洲第一;汽車蓄電池生產規模位居全國第一;座椅調節裝置和汽車軸承位居國內自主品牌行業第一位......
一組數據讓人看得眼花繚亂。襄陽汽車產業已經發展到這種程度了?
就拿當地兩家非常有代表性的企業來說。第一家:湖北中航精機科技有限公司,他們專門做座椅調節裝置。在網上搜了一下,長這樣↓
△汽車座椅調角器 圖來源網絡
整個汽車身上的零部件,數以千計萬計,這么小小的一個東西,很難做嗎?
是的.....非常難!想要“做出頭”,難上加難。
我們外行難以理解的技術問題在于:汽車零配件對于精度要求大多達到微米級別,這對生產零配件所用的模具提出了超高要求。
中航精機總經理胡昱敏介紹,1993年公司準備做調角器,國內當時并沒有可學習、借鑒的先例。“生產調角器要用精沖技術,當時國內的精度只能達到0.1毫米,但國際市場對調角器入門精度是0.02毫米。”
面對一無所有的局面,中航精機的前輩們只能從國外買來樣品一筆一劃照著學。
1998年,中航精機獲得了一次在外商面前展示樣品的機會。當時負責研發的工程師羅賢虎回憶,雙方約定在第二天10點見面,可直到頭一天深夜樣品才做出來。天亮后他趕緊買火車票趕到武漢,當著外商的面試用成功,拿下了這單生意。
經過多年投入和研發,公司后來居上,他們的產品占據全球市場12%的份額。
第二家叫襄陽汽車軸承股份有限公司,我們聯系上了公司副總經理王冠兵。電話一接通,這位56歲的中年男士聲若洪鐘,說起自家產品頭頭是道。“寶馬X系列,X3、X4、X5、X7的軸承,全球是我們獨家供應的。還有瑪莎拉蒂、路虎,這些車都有我們襄陽的軸承。”
△廠內生產場景
你在市面上能看到的車型,不管是合資還是自主品牌,大多數都跟襄陽軸承有合作。
我們不禁想問:怎么做到的?
襄陽軸承的研發思路是“生產一代,試制一代,預研一代。”五年后汽車軸承什么樣?他們已經試制出來了。十年后汽車軸承什么樣?他們正在研發。
我國汽車軸承的國家標準,有39項是襄陽軸承牽頭或參與制定的。
上世紀90年代,襄陽軸承就成立國際貿易部,派人到北美開拓市場。二十多年過去了,襄陽軸承已經在歐洲成立了全資子公司。“我們招聘了歐洲本土和印度本土的人才為我們開拓市場。歐洲的一個著名零部件公司的采購總監,現在是我們歐洲公司的總經理。”
△襄陽軸承一分廠生產車間
還有原材料優勢,襄陽軸承每年使用超過兩萬噸鋼材和鋼球,基本都來自黃石的大冶特鋼和宜昌的三峽鋼球;交通優勢,經漢水通江達海,中歐班列直達歐洲。政策扶持,副市長和企業結對子幫扶......
視線拉回到省會武漢,有東風這樣的大企業自不必說,還有成百上千的零配件工廠以及八大整車企業,絕大多數都聚集在被號稱為“中國車谷”的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
我們也不知該從哪說起,于是求助臺里的跑線老師。
她說,經開區這么多工廠,隨便找一家都有料。
于是我們來到了艾菲發動機零件(武漢)公司的生產車間。這是一家生產汽車發動機和動力總成傳感器等系列產品的法資獨資企業。
總經理李成介紹了很多專業知識,我們沒聽太懂。倒是有一句印象深刻,他們生產的磁電類傳感器,年產量在2500萬只左右,占據了國內20%以上的市場份額。
目前艾菲在國內只在武漢經開區設有工廠,而旗下第二家開在國內的工廠,他們依舊選擇放在了湖北武漢。
艾菲公司的生產車間
再來看看近年來勢頭正猛的新能源車市場,國內新能源市場中的造車新勢力層出不窮,咱本土車企東風嵐圖也強勢“殺出”。作為湖北智造新名片,嵐圖在技術創新上一直在不斷發力。嵐圖汽車首席運營官蔣燾舉了一個例子:“比如在補能方面,我們正在自研800V高電壓平臺及超級快充技術。”
什么概念?充10分鐘的電就可以跑三百到四百公里,能夠節省大量時間。而嵐圖也有望成為最早量產800V高壓超級快充的國內中高端電動品牌。
△嵐圖全自動焊裝車間
隨著采訪的深入,湖北汽車產業的面紗逐漸被揭開。但我們能深刻感受到,這還只是冰山一角,在水面之下,還藏著更大的部分。
在襄陽,駱駝電池制造的汽車低壓電池(區別于動力電池,用來控制車窗、車窗、儀表盤等位置)長年約占全國20%的市場份額;在武漢,三環電器每年生產汽車喇叭超過3000萬個,約占全國45%的份額;法資企業法雷奧車燈有限公司每年生產車燈超過350萬只,收入占法雷奧照明系統中國區總銷售收入的43%......
上汽通用、吉利、小鵬、路特斯等品牌,紛紛在武漢布局整車廠。寧德時代、比亞迪等將新能源電池研發生產基地布局在宜昌、襄陽。
在荊門、十堰、襄陽、隨州、宜昌等城市,還有長城、東風商用車、天道新能源重卡、東風日產、東風英菲尼迪、程力專用車、廣汽傳祺等整車廠。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湖北汽車產業發展走過五十多年,從無到有,從有到精,這背后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優秀企業。對科研攻關孜孜以求,對生產制造一絲不茍,在國內外市場敢打敢拼,它們用響當當的產品鑄就了當代全球汽車產業的湖北名片。
聊了一圈,我們已經被湖北汽車產業的實力折服,為了深入探索這背后的秘密,我們特地找了一位專家——武漢理工大學汽車工程學院教授朱大虎來做解析。
△實驗中的大虎老師
大虎老師非常認真,準備了厚厚一撻材料。我們在這里摘引重要段落。
政策支持:湖北省政府歷來將汽車產業作為支柱產業來抓。省里出臺了《湖北省汽車工業“十四五”發展規劃》。荊州、襄陽、十堰等地政府大力扶持汽車產業發展。
區位和資源優勢:湖北省位于中部地區,交通條件好,有很強的經濟輻射能力,為汽車零配件產業發展提供了基礎。另外,豐富的人力資源、高校資源、鋼鐵資源,為汽車零配件發展提供了必要保障。
配套優勢:湖北汽車零配件是伴隨著東風公司的發展逐步壯大起來的。特別是經過長期的結構調整,形成了以東風公司為主體,國企、軍工企業、民營企業多點開花的產業格局。
產業集聚優勢:以武漢為起點朝西北,孝感、隨州、襄陽、十堰,都有汽車零配件或整車企業。同樣以武漢為原點朝西南,荊門、荊州、宜昌、黃岡、黃石也都有汽車零配件或整車企業。兩條產業走廊一南一北,正如一個張開的剪刀角。
寫到這兒,稿子也要收尾了,但湖北汽車產業發展永遠在路上。面對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的行業新趨勢,我們采訪到的這些企業也正在緊追猛趕,不斷研發新產品。
一家公司、一個產業的發展史不可能這么簡單講完,背后還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故事。
我們不知道,當初被湖北恒隆集團派往北美的第一個員工,是如何在異國他鄉開拓市場拿到了第一張訂單。
我們不知道,當初中航精機的工程師帶著連夜趕制的樣本,在襄陽開往武漢的列車上有沒有小憩一會兒。
我們不知道,如果看到第一臺嵐圖Free下線,1975年“東風EQ240”的工程師們會是怎樣的心情......
我們不知道,此刻在上述這些企業或工廠的實驗室里,正孕育著怎樣的榮光與夢想。
△1975年,二汽生產的2.5噸越野車
△2021年,嵐圖Free第10000輛車下線
關于湖北的車,小記者我們倆,要補的課還有很多!
什么什么?你還知道我不知道的,那還不趕緊留言告訴我們啊!
不懂汽車的記者第一次寫的汽車產業報道,看這里!→鄂的車,下一站:一萬億!
(來源:湖北之聲 編輯:余俊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