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肺癌是我國目前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對于直徑≤2 厘米表現為肺磨玻璃結節的早期肺癌, 亞肺葉切除術特別是解剖性肺段切除術在切除腫瘤組織的前提下充分保留正常肺組織,可獲得與肺葉切除相當的腫瘤學療效,且對肺功能影響小,術后恢復快,患者遠期生活質量更高,因此逐漸成為肺小結節的主流手術方式。
然而,在肺段層面的解剖方面,因個體差異較大,每例患者肺段血管和支氣管的走向不盡相同。因此,僅根據傳統的解剖學知識來進行術中解剖是不夠的,往往容易誤斷。段間平面的良好顯露是段間平面精準切除的基礎,準確地顯示段間平面是手術成功的關鍵。熒光腔鏡技術的出現,讓這一關鍵問題迎刃而解。
近期,青島市中心(腫瘤)醫院首次應用熒光腔鏡技術成功為一名早期肺癌患者進行手術治療,術中操作順利,術后療效滿意。
患者王阿姨(化名)在外院診斷“早期肺癌”,就診多家醫院后,專家幾乎都建議她選擇手術治療,然而傳統的部分肺葉切除手術方式在保護健康肺組織方面存在一定難度,這讓王阿姨產生了諸多顧慮。后來,她來到青島市中心(腫瘤)醫院胸外科就診。醫院胸外科主任趙景嵐接診后,詳細詢問了王阿姨的病史,仔細閱覽了影像資料,在確認了“早期肺癌”診斷后,通過耐心細致的講解贏得了王阿姨的信任,很快為她辦理了住院手續準備手術。經過術前討論,趙景嵐及其團隊認為王阿姨符合亞肺葉切除術的指征,如期為其實施了亞肺葉切除術。術中,通過熒光腔鏡技術,只用了短短幾秒鐘就讓病變靶段精準顯影,實現了對腫瘤組織的精確定位,有效減少了對健康組織的損傷,手術順利完成。術后在趙景嵐團隊的精心治療下,王阿姨恢復良好,順利出院。
趙景嵐介紹,以往開展亞肺葉切除術采用的是“膨脹-萎陷法”,這個傳統方法利用靶段充氣和保留段放氣的方法來確定段間平面,等待時間較長,且此方法對患有慢阻肺、肺氣腫、肺結核等疾病以及肺功能低下的患者常無法精準定位段間平面,往往增加手術及麻醉時間。而熒光染色法可以快速顯現段間平面,彌補這一不足。在熒光胸腔鏡下之所以可以通過熒光顯影的方式顯現段間平面,是根據吲哚菁綠熒(ICG)在靶段及剩余肺組織灌注量的不同來實現的。與改良膨脹萎陷法相比,ICG熒光染色法可以不受患者胸腔黏連、肺氣腫、肺功能不佳等因素影響,同時ICG 進入肺組織是過血液循環路徑,可以更快到達全部肺組織,減少了手術時間和術中麻醉時間,有利于患者預后恢復。而ICG不參與體內化學反應,無輻射,無毒副作用,且排泄快,對病人非常安全,也是目前唯一被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準的菁染料藥,在臨床上被多科室廣泛應用。
(責任編輯:魯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