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抓發展第一要務激發內生動力!梅州發布40條政策清單

發布時間:2022-06-22 14:22:28  |  來源:南方日報  

嘉元時代年產10萬噸高性能電解銅箔項目動工建設,總投資約81.28億元;廣東盈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年產4萬噸高端電子銅箔項目一期廠房順利交付,計劃9月底竣工投產;梅州聯進化工有限公司技改項目穩步推進,投產后畝產值較之前提高三四倍……近期,梅州市各個項目建設現場頻頻傳來好消息。

經濟發展,根基在實體、在產業。

圍繞梅州市第八次黨代會提出的“狠抓發展第一要務全面激發內生動力”這一目標,日前,梅州市自然資源局發布《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政策清單(第一版)》(下稱《清單》),全面梳理國家以及省、市自然資源領域惠企政策共40條,逐一明確政策咨詢解讀人員,幫助企業知悉相關政策,釋放出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的強烈信號。

“這些優惠政策通常分散在各類文件中,企業想要系統了解、查找有一定難度,整理成清單式指南,能讓政策更好傳達。”梅州市自然資源局黨組書記、局長郭惠華表示,接下來,該局將通過郵寄、上門派送等方式將《清單》送到企業手中,幫助企業享受政策紅利,讓在梅州發展的企業和投資者感受到政府部門促發展穩經濟的誠意和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的決心。

以資源要素為保障確保項目落地

“開工!”6月8日,總投資約81.28億元的嘉元時代年產10萬噸高性能電解銅箔項目在梅縣區城東鎮正式動工建設。

該項目由廣東嘉元時代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投資,規劃用地816畝,用于建設生產車間及配套廠房;新增一批溶銅造液、生箔、表面處理、分切等生產設施,生產產品以4.5微米至6微米極薄銅箔為主。項目投產后預計年稅收達6億元,新增就業崗位4500個。

近年來,以嘉元科技為龍頭的銅箔產業在梅州發展迅猛。數據顯示,當前梅縣區銅箔產能已達5.1萬噸/年,占全國總產能的8.6%,躋身國內高端鋰電銅箔生產第一梯隊,這也意味著梅州銅箔產業的版圖正加速擴大。

“今年初,嘉元科技提出增資擴產意愿,需新增用地800多畝。考慮到該項目投資大、收益高,是‘打糧食’的產業項目,在組織人員到現場考察并報請市里同意后,使用省預下達周轉指標為企業一次性解決了項目所需的全部指標。”梅州市自然資源局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科科長甘寶城說。

項目推進前期,自然資源部門提前介入企業項目立項、用地審批、規劃許可、施工許可等重點環節,主動對接具體工作,深入項目現場研判解決問題。

從傳統“企業跑部門”變為“部門聯合跑企業”,從“申請材料齊全合規再受理”變為“容缺受理+并聯審批+以函代證”,從“等著審核”變為“靠前服務”。“拿地即開工”的“三變”審批改革之下,嘉元時代項目審批不斷加速,從原來需要一年多時間縮短至5個月。

“政策紅利和政府部門的行動力真正轉化成了企業的競爭實力!”廣東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除全力加快項目審批落地之外,政府部門還在固定資產投資、場地平整、電力及污水處理設備補貼等方面予以支持,同時幫助企業申請技術改造事后獎補資金、普惠性制造業投資獎勵等。2021年,嘉元科技共計獲得獎補資金1749萬元。

該項目的順利推進,正是梅州眼下狠抓實體經濟發展的生動注腳,折射出當地堅持優化結構、分類調控的土地供應政策,大力支持產業發展,優先保障重點項目建設,用地指標向優質產業項目傾斜。

記者對此次發布的《清單》進行梳理發現,其中項目用地保障方面政策7條,占比最大,包括“主動服務項目規劃選址”“對納入重點保障的項目用地由國家直接配置計劃指標”“市、縣(市、區)兩級在用地計劃指標和土地供應方面,對實體經濟發展給予優先保障”等條文。

“2021年,梅州將83%用地指標用于保障產業項目,做好重點項目用地預審、規劃選址、用地報批工作,梅州綜合保稅區等一批重點項目用地需求得到保障。”甘寶城表示,2022年,該局還將認真貫徹《關于自然資源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保障產業用地若干政策措施》,確保不低于50%的市級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用于產業項目,土地供應計劃中安排的經營性用地作為實體經濟發展用地比例不低于60%,做到土地資源優先支持實體經濟尤其是工業發展。

以優化供給為支撐推動提質增效

“原生產線產能較落后,畝產收益低,技改項目完成后這個情況將大大改善,產值可提高三四倍。”梅州聯進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錦煊告訴記者,去年底,該公司啟動焦亞硫酸鈉生產線技術升級改造,新建現代化生產線11條,建設規模為年產20萬噸焦亞硫酸鈉、7萬噸碳酸氫鈉(小蘇打)和6000噸硫酸鎂。

據介紹,該項目位于廣東梅州經濟開發區(下稱“梅州經開區”),產品廣泛應用于礦山銅鈷分離、黃金萃取、牛仔布洗水、水泥攪拌減水、電鍍及生活污水處理、食品添加及防腐等。目前,項目一期已通過驗收,預計于7月中旬投產,預計可實現年產值9億元。投產后,產品在廣東及周邊省份市場占有率也將從25%提升至80%以上。

“技改完成后,在生產焦亞硫酸鈉的過程中,可充分吸收廢氣二氧化碳生產次產品小蘇打。同時將廢酸回收生產副產品硫酸鎂,以便形成閉環生產以及達到循環經濟的良性效果,具有一定市場優勢。”劉錦煊介紹,此次技改由廣東省科學院及廣東省科學院梅州產業技術研究院提供技術支持,將新增11套國內外先進的生產工藝及機器設備,基本實現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

“化工行業與新能源產業掛鉤,與銅箔等先進制造業處于同一賽道,加上自然資源部門、園區等多方支持,我們認為目前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時機,于是下定決心投資開展技改。”在劉錦煊看來,隨著化工行業不斷發展,處于產業鏈較前端的產品開發使用必將越來越廣泛。例如應用于銅鈷分離后鈷鹽產品,在手機電池和汽車三元電池中廣泛使用,而廣東正是使用智能手機和新能源汽車的廣闊市場。

用好每一寸土地,提升畝均效益,讓土地多“生金”,是企業的追求,也是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以梅州經開區為例,2021年,園區全年工業總產值超過104億元,是全市首個百億產值園區,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加速崛起。然而,可用建設用地存量小、后續可開發土地有限、園區內工業污水處理容量接近峰值、環保容量趨于飽和等種種因素,造成區內企業增資擴產、新項目招引難度加大。

這些制約因素,也是梅州各產業園區的發展窘境。

“近年來,梅州強化項目履約監管,注重項目產出效益,推動各個園區低效用地清理,進一步盤活存量,為承接優質產業項目轉移騰出空間和容量,以求可持續發展。為此,我們著重選取這一方面的優惠政策列入《清單》中,鼓勵企業通過提高容積率、技術改造等方式,推動原有低效用地提升效益。”梅州市自然資源局城鄉更新科科長陳贊說。

符合一定條件的“工改工”類項目,可不計收地價;符合一定條件的“工改商”類項目,實行地價優惠;降低“工改工”門檻……翻閱《清單》,“工改工”一詞頻頻出現。陳贊表示,自然資源部門將結合梅州實際情況盤活存量,挖潛增效。通過有序推進低效用地收回盤活舉措,打破發展空間要素瓶頸,全力盤活土地存量資產,轉變自然資源利用方式,發揮自然資源精準服務招商和實體經濟發展的“助推器”作用。

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提升審批效能

“奮戰百日確保項目如期投產,距9·28項目投產倒計時100天!”日前,記者來到梅州經開區,盈華電子總投資28億元的高端電子銅箔生產項目建設正有序推進,倒計時屏幕上的話語令人倍感振奮。

據悉,該項目為省重點項目,占地面積129畝,預計年產高端電子銅箔4萬噸,年產值約40億元。項目投產后,將填補梅州經開區在高端銅箔生產方面的空白,建立從高端銅箔、高端覆銅板到高端電路板的完整產業鏈。目前,該項目一期廠房已完成交付,設備安裝工作緊鑼密鼓進行。

作為全市首個“拿地即動工”項目,盈華電子高端電子銅箔生產項目自去年動工以來便備受關注。

“我們這個項目土地屬于帶方案出讓工業用地,項目推進過程中自然資源部門主動上門,為我們宣傳解讀相關政策,哪些事情需要辦、如何辦都講得很清楚。”廣東盈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辦主任魏福瑩提到,尤其是在用地審批等工作上,市自然資源部門成立了工作專班,幫助企業及時處理問題,大大提高了辦事效率,促使項目實現“交地即動工”。

精簡行政審批事項,打通服務企業“最后一公里”。

記者從梅州市自然資源局了解到,根據項目建設需求,該局打破申請材料齊全且符合法定形式后再受理的傳統審批模式,改“串聯”服務為“并聯”服務,把“等著審核”變成“靠前服務”,力促項目實現“拿地即開工”。

據介紹,帶方案出讓工業用地項目,由自然資源部門在簽訂土地出讓合同將一并核發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規劃建設條件明確、建筑結構相對簡單或采用標準化方案設計的工業用地項目,以施工圖設計深度編制設計方案的,可同步進行設計方案審查和施工圖審查;已依法簽訂施工合同并具備開工條件的,一并核發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和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證。

為不斷提升企業獲得感、便利度,《清單》收納了多條優化審批流程相關政策,最大限度精簡行政審批事項和環節,實現企業減負增效。

該局自然資源所有者權益與開發利用科科長宋杰靈向記者舉例,如對于規劃建設條件明確的工業項目,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組織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等主管部門,同步編制建設工程設計方案、施工圖設計方案,由市、縣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納入供地方案,實行“帶方案”招標拍賣掛牌供應。

再如在項目單位簽訂土地使用權有償使用合同、并按規定完成相關手續后,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和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依法核發建設用地規劃許可、建設工程規劃許可、施工許可等相關證書。土地成交后,確需調整建設工程設計方案、施工圖設計方案的,在不涉及規劃條件變更的前提下,可不再辦理土地有償使用合同調整手續。

效率高一些,審批快一些,項目落地就能早一些。接下來,梅州市自然資源局將不斷練好“內功”,優化審批流程,提升服務質量和實效,優化營商環境,助力實體經濟發展。

關鍵詞: 自然資源 電子銅箔 實體經濟 電子信息產業

 

最近更新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豫ICP備2020035879號-15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