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是一種文明,是一種人文關懷。”這是“冰墩墩”設計師曹雪教授對于設計的定義。文明孕育社會誕生人文,設計也應該聚焦社會,實現關懷。某種意義上,曹雪教授的這段話,也是這個社會對于設計的要求。而碧桂園則正在探索一條以“社會設計”為著力點的可持續發展之路,來應對當前時代背景下的社會各方面的重重挑戰。
7月9日,碧桂園邀請了曹雪教授在內的多位各行業專家,走進深圳海上世界藝術文化中心,以一場“美好生活 奔現未來”-“做美好生活的設計師”主題特展,為可持續發展之旅打開了一扇窗口 。
3年探索、6000多個方案和一場特展
在過去的三年中,碧桂園一直著力打造“做美好生活的設計師”主題IP系列活動,數萬名青年設計師通過這一平臺展示了6000余種不同的思路和方案,探索解決社會問題的多種可行性。搭建這一平臺背后的戰略考量,不僅是提升品牌內涵,贏得消費者的認同,更重要的是以社會設計為切入點,助力企業在解決社會問題上不斷創新,增強企業發展的韌性,也給社會問題以“中國答案”。
這次特展,是碧桂園攜手著名的展覽IP“設計的價值在中國”,以國際站位和國際視野對大賽三年來的優秀案例的梳理,從不同維度,對近年來碧桂園用社會設計解決社會問題的探索實踐成果進行復盤和展示。展覽聚焦“未來養老新生態”、“守護鄉村美好未來”、“未來社區新模式”,采用高科技產品的現場體驗、案例的還原搭建等方式,多元化地展現了碧桂園在適老化產業、鄉村振興、城市精細化運營等方面的實踐落地情況。
(碧桂園潮州“銀發游樂園”智慧助老工作坊)
(碧桂園十里銀灘維港灣“未來社區”工作坊以“樹”為概念打造的可持續運營空間)
解決社會所期,是社會設計的價值所在
設計之于社會,可以是一種精神象征,也可以是處處細節。在廣州美術學院教授、2022北京冬奧運會吉祥物“冰墩墩”總設計師曹雪教授眼中,以設計為“眼”,可以去洞察一切。在他看來,好的設計應該體現人文關懷,社會設計更應為社會服務。生活中的一個轉角都可以被設計,而在社會轉折點上也可以用設計做文章。無論是城市標志,還是冬奧頂流冰墩墩,曹雪教授始終將“設計眼”對準解決問題本身,有的可以改變城市印象,有的則可以將中國設計帶向世界。
而作為行業龍頭企業,碧桂園一直將“為社會服務”作為己任,也將“設計眼”聚焦到社會所期的方方面面,正如面對“老齡化”這一世界性的社會議題,碧桂園在幾年前就著手應對,制定適老化戰略,打造助老產品與服務,其線上服務APP“鳳凰會”已為老齡人群定制了專屬“長輩模式”,還有更多前瞻性的助老體驗陸續部署。而在社會設計領域,碧桂園聯合清華大學等高校青年,落地了一系列社區適老化改造與服務升級,切實增加老年人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正如國際適老化領域專家鐘芳教授之言,技術只是解決方案之一,如今碧桂園已經初步形成了一整套從智慧化設計、基礎設施改造、生活應用等方面切實的“適老化”設計體系,讓“社會設計為社會服務”有效落地,同時也給世界性的社會問題“中國答案”。
(展品-助老輔助設計作品)
同為設計師,聯合國合作藝術家潘虎先生也與曹雪教授的觀點不謀而合,設計的本質是服務,是可以通過交換,服務于最終的需求,這也意味著,設計師應該有更多社會性服務的交互思考,以實現人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也正因如此,每個人其實都可以是設計師,就像西南交通大學的楊一帆教授,作為一個老齡化領域的學者,潛移默化中輸出著專業觀點,本質上就是一個“看不見”的設計師。設計即是改變,在改變世界之前,許多人都在用設計改變身邊的一切。
潘虎先生對于設計的理念,也正是碧桂園不斷投身社會建設的真實寫照。如何為城市創造長期、可持續的價值,為社區注入豐富可感的活力,創造美好人居生活,一直是碧桂園關注的問題。在大賽的工作坊中,碧桂園先后落地了“城市花火”、“樹下生活館”等項目,為居民提供新的互動空間,促進鄰里交流;改造社區共享活動空間,幫助社區居民重塑新的地緣關系,讓人與人從最親近的身邊事開始,逐漸感受到城市的可持續新生力量。
(展品-碧桂園&廣東工業大學“城市花火”社會設計作品)
如果說城市發展離不開社會設計,那么鄉村振興則更需要社會設計這股新鮮力量的加入。作為國內較早投身社會設計領域的代表人物,2020亞洲社會設計展總策展人、原紅點中國區總經理石振弘先生長期致力于推動社會設計在鄉村振興領域的發力。如果你將目光投向了更廣大的中國鄉村地帶,你會發現這里是天然的社會設計試驗場。也因此,石振弘先生認為碧桂園將社會設計引入大山之中,在鄉村振興上嘗試各種賦能方案,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事實上的確如此,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碧桂園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發揮了地產龍頭企業的效能,同時借助自身的品牌聲量,與聯合國各機構、高校、權威專家攜手,探索鄉村產業提升、特色文化振興等發展方向。在本次特展上展出的東鄉繡品和土豆等案例,均是碧桂園以社會設計手段,實現鄉村產業、特色文化振興的可持續發展成果。此外,安徽舒城也通過碧桂園“4+X”扶貧模式到“1+5+N”鄉村振興創新模式,成功從脫貧攻堅過渡到鄉村振興。
(展品-碧桂園&北京服裝學院“東鄉繡”非遺工藝設計作品)
(展品-碧桂園&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陽光校廁”社會設計作品)
碧桂園:社會設計,未來可期
通過本次特展與論壇,碧桂園揭示了一條用社會設計鏈接現在與未來的創新之路。而以設計為視角,在商業上的多角度多渠道布局、多元化發展也為碧桂園自身的發展帶來了韌性和源源不絕的前行動力,而這一切的本質,是在商業規劃之下,碧桂園出于對人、對社會、對美好生活的尊重,也正如北京服裝學院丁肇辰教授所言,我們需要了解未來生活方式對當下的我們有怎樣的啟發。碧桂園的不斷創新探索帶來的范式效應,勢必也將啟發越來越多企業加入到社會設計社會創新這一領域。
(展品-碧桂園建筑機器人)
用聯合國人居署中國辦公室國家官員應盛先生的一句話總結,碧桂園以“未來契約”青年社會設計大賽啟發了大家可持續發展的意識,鼓舞了青年設計師的社會問題解決思路,挖掘整理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設計樣本。碧桂園也希望以本次特展為信號,協同更多的社會力量,共同承擔起社會責任,解決社會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