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隆隆!噠噠噠!”迎著三月溫潤的春風,城關區伏龍坪街道田間傳來深翻機、免耕種施肥播種機等機械的鳴叫聲,正在播種“打”了疫苗、生物抗體的春小麥種子。入春以來,該區把春小麥種植作為今年春耕生產的重點,動員農戶搶抓農時落實旱作農業推廣技術,同時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力爭在今年六月全部建成。
疫苗護體
2000余畝小麥正在播種
“這是小麥種子,正在往上澆的是生物抗體,待會再把植物疫苗拌進去,這就是浸種!”4月4日上午,在伏龍坪街道二營村,技術員正在給小麥種子“打”疫苗,一旁指導的甘肅絲路寒旱農業專家團成員、蘭州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楊肅昌告訴記者,所謂抗體和疫苗都是生物有機質,添加的目的是提高小麥抗病蟲害的能力,通過有機質的添加,小麥品種更加適合伏龍坪這樣干旱的土質,在整個生長過程中也不再使用農藥和化肥。
處理好的小麥種子裝車后,免耕種施肥播種機、拖拉機、深翻機、浩浩蕩蕩向田間地頭開去。在二營村的一處地上,深翻機、播種機先后“下地”,平整土地、施肥、播種均由機械完成。播種機開過后,松軟的土壤上留下一排排整齊的劃痕。這劃痕下的10厘米處,正是剛剛播種的永良15號春小麥種子。一畝地的小麥,不到20分鐘就播種完了。據介紹,去年該街道引進永良15號春小麥,經過一年的試種發現,其具有較好的豐產性、穩定性和耐密性。今春再次邀請農業專家深入田間,指導種植。
在田埂上,有一個人始終盯著播種機,還不時和農業專家交流著,他就是甘肅志華農業種植公司經理王新成。他說:“去年二營村種了1000多畝永良15號和甘育5號的優質小麥,但因旱情太嚴重畝產未達到預期,今年預計種植2000余畝,希望能夠提高經濟產能。”
“我們村的2000余畝耕地,目前已經有97%完成播種。”伏龍坪街道二營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亞成告訴記者,為了搶抓農時,村委會專門組織了一支突擊隊,針對大型機械無法播種的小塊耕地,采用微型播種機和人工結合方式易耕則耕,保障全部補齊種齊。
城關區農業農村局負責人介紹,今年計劃在伏龍坪完成農作物種植6340畝,其中糧食作物(以小麥、馬鈴薯等為主)5800畝、油料作物(以胡麻為主)540畝,預計產量達1336噸。目前已完成小麥種植1163畝,預計4月中旬完成夏糧播種,5月上旬完成秋糧播種。
三產融合
建成5000畝高標準農田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提高糧食產能,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有力舉措。截止目前,該區高標準農田建設冬休期已結束,項目三個標段全部復工,正在快速推進工程進度。
“現在正在耕種的這片地已經鋪設了供水管道,主管道在地底下1.8米的位置,到了冬天也不會凍裂。”在采訪中,伏龍坪街道辦事處主任王文斌告訴記者,街道規劃建設5000畝高效節水灌溉農田,并配套相應的水利設施及其道路工程。為了節水節能,在不同坡度的耕地因地制宜使用不同的灌溉方式,主要還是以管灌和滴灌為主。
與此同時,該街道在建設高標準農田的基礎上,還計劃同步發展一二三產業。依托打造頭營村鄉村建設示范村的契機,探索采取“黨支部+合作社”的運營模式,年內建成運營頭營村污水處理站、化糞池排水管線、新農村停車場。王文斌介紹說:“我們所播種的有機農作物品種好、口感也好,所以我們計劃將皋蘭山建立成蘭州市農業展示平臺,一個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示范平臺,發揚農耕文化,發展文旅產業,壯大集體經濟。”
“我們街道有一個比較大的冷庫,計劃在秋收時節在那里晾曬農作物、加工作物,邀請蘭州市民和學生、家長現場體驗加工面粉,既可以現場購買面粉帶回家做面條饅頭,也可就近在農家樂品嘗自己剛加工的面粉,以此增加農戶們的收入。”王文斌一邊憧憬一邊說。
據城關區農業農村局負責人介紹,該區現有伏龍坪、青白石、鹽場路、東崗、拱星墩5個涉農街道18個行政村,農戶3931戶,人口16596人,耕地面積13100.85畝,園地面積4615畝。耕地中基本農田面積4051.8畝、農業產業主要以種植蔬菜、果樹、糧食等農作物為主。截止目前,該區已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4210畝,全部為高效節水灌溉,占任務總量的84.2%,其中管灌面積3180畝、滴灌230畝、改造噴灌800畝,預計6月完成建設任務。(記者:楊晟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