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降準進一步優化金融機構資金結構 更好支持實體經濟

發布時間:2021-07-12 08:29:36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央行降準給下半年中國經濟注入確定

本次央行降準的方向明確指向精準,為實體經濟保駕護航、為中小微企業破解資金難題才是根本目的。破解結構難題需要用系統思維和政策的持久定向發力。因此,未來貨政策調整,或將繼續維持這一方向。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此次降準對于市場的影響,主要是進一步優化金融機構資金結構,提升金融服務能力,更好支持實體經濟。

7月9日,中國人民銀行決定于7月15日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不含已執行5%存款準備金率的金融機構)。此次降準為全面降準,釋放長期資金約1萬億元。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此次降準對于市場的影響,主要是進一步優化金融機構資金結構,提升金融服務能力,更好支持實體經濟。

中國不搞“大水漫灌”,凸顯中國有足夠的貨政策工具可用,也意味著中國市場基本面企穩向好。因此,本次央行降準依然是貨政策有序調控的應有之義。

從外部市場看,隨著全球主要經濟體疫苗接種速度的加速,經濟全面開放預期增強,即使變異病毒給全球經濟帶來不確定因素,但美聯儲加息預期提升,全球貨政策有收緊趨勢。

從內部市場看,央行此次降準也十分必要。

一是國內金融機構流動不足。央行數據顯示,2020年下半年以來,商業銀行余額存貸比一直保持上升趨勢,今年一季度創出77.15%的歷史新高。5月末行業存貸比已經達到82.32%。金融機構流動不足,不僅支持實體經濟的能力減弱,而且銀行“錢荒”也會對市場形成負面傳導效應,影響市場信心。降準不僅緩解金融機構流動不足難題,也給市場注入了信心。

二是為經濟增長提供助力。雖然中國經濟增長在主要經濟體中依然一枝獨秀,然而在全球疫情影響下,中國經濟也面臨著壓力。一方面,今年1-6月制造業PMI逼榮枯線,非制造業PMI也在回落。此外,我國居民消費僅恢復到疫情前一半水,國內投資也維持在以前三分之二的水。全球主要經濟體大規模貨寬松政策導致大宗商品不斷漲價,使得企業生產成本過高,讓產業鏈的下游企業承壓,讓實體經濟尤其是處于生產鏈末端的中小微企業痛苦不堪。加之上半年人民升值過快,給企業出口帶來成本壓力。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引擎動力均受到影響,自會影響經濟復蘇的動能。因此,降準就成了及時有效的貨政策工具。

三是本次降準具有精準施策作用,釋放的萬億規模的流動,依然是定向實體經濟,尤其是施惠于中小微企業。從去年疫情到當下的后疫情時期,實體經濟更需資金支持,尤其是中小微企業,若無更多資金支持,恐會形成市場連鎖反應。隨著全球主要經濟體迎來經濟復蘇,中國也需要更強的經濟復蘇動力。釋放中小微企業的市場活力,才能在后疫情時代增強中國作為全球經濟第一引擎的能力。

本次央行降準的方向明確指向精準,為實體經濟保駕護航、為中小微企業破解資金難題才是根本目的。破解結構難題需要用系統思維和政策的持久定向發力。因此,未來貨政策調整,或將繼續維持這一方向。值得一提的是,疫情時期的財政和貨政策,全球主要經濟體也都對中小市場主體加以幫扶紓困。補上市場末梢短板,不僅攸關市場活力,更關乎民生關切。

央行降準市場反響最強烈的是樓市和股市。兩大市場對貨政策更為敏感,每次政策出臺都會引起條件反射般的興奮。不過,樓市調控力度不減,股市監管也制度化,因此定向降準的資金流向還是有保證的。

總而言之,央行降準確保了下半年中國經濟的確定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豫ICP備20023551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5 0 8063 35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