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上市銀行2020年年報已披露完畢,各家銀行的分紅和股息收益率情況也浮出水面。5月6日,北京商報記者統計發現,有13家銀行股息率超過4.5%,3家銀行股息率超過6%,遠高過銀行存款、理財產品的收益率。而為何銀行股依然在投資者心中“不吃香”?原本投資理財產品的銀行儲戶,是否能轉而投資銀行股?也成為不少投資者心中的疑問。
股息率是投資者判斷上市公司長期投資價值的重要指標,是挑選收益型股票的重要參考標準,計算方法為:股息率=每股現金分紅/該股票現價×100%。
Wind數據顯示,以2020年為報告期,截至5月6日最新收盤日,38家A股上市銀行股息率平均水平達到3.89%,有3家上市銀行的股息率超過6%,分別是交通銀行、北京銀行、中國銀行,股息率分別是6.55%、6.25%、6.04%;共有13家A股上市銀行股息率超過4.5%,18家超過4%,但也有一些股價較高的銀行股息率處于較低水平,比如平安銀行股息率不足1%,僅為0.77%,寧波銀行為1.18%。
對照銀行存款、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情況來看,北京商報記者近日走訪北京地區多家銀行網點咨詢發現,當前,一年期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基本介于3%-4%之間。而存款產品在一年期定期存款基準利率1.5%的基礎上,上浮上限是50%,最高利率也僅有2.25%。
可以發現,很多銀行股息率比銀行存款、理財產品的收益率要高,但是銀行股在普通投資者心中依然“不吃香”,這其中有什么原因?
事實上,銀行股一直是穩健型投資組合配置當中的“壓艙石”,但很多股民進入股市的目標并不是賺取穩定的收益,也缺乏耐心進行長期投資。
此外,股息率與理財產品拿的穩健收益率也存在一定差距。股息收益率只是按照合理預期的綜合判斷,股息收益率高,表明目前銀行個股股價處于較低的水平,買入個股風險相對較低。另外股息收益率掛鉤銀行分紅情況,穩定分紅一直是銀行股的標簽,如果銀行能按照這一水平繼續分紅,就能得到這一股息收益率,但如果銀行因出現重大問題提供不了分紅,也就不能保證股息收益率。
而隨著資管新規的下發,理財產品剛兌“金鐘罩”打破,保本理財已經鮮見蹤跡,那么,與表現優異的銀行股對比來看,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到底是持有銀行個股好還是購買銀行發的理財產品更好?
銀行業資深分析人士王劍輝指出,兩種方式風險水平不一樣,選擇哪種投資方式,要看自身屬于哪類投資者,理財產品大多屬于低風險投資,底層資產配置的是固定收益類的產品,如債券、銀行間票據等,風險低收益率不高;如果購買銀行股,就是股市投資,屬于高風險投資,收益也相應會更高。投資者如果是投資風格比較激進的,可以購買銀行個股,如果是保守的就要買理財產品,投資還要選擇適合自己的。
對于后市投資,他進一步指出,高股息率的出現往往都是個股較好的價值投資機會,反映配置型的價值投資機會的窗口正在打開,對中國經濟長期具有信心的投資者應該至少有一定的份額進行配置到銀行板塊。從歷史數據看,銀行股股息率超過4.5%,就已經存在長期持有的配置機會。一般而言,長期持有指的是三年以上,三年以下為中短期,當然,還要根據投資者的風險偏好來決定持有期限,如果不想長期持有,一到三年的時間也是合適的。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高股息率銀行股的投資機會來說,并不能將高股息率作為選股的唯一依據。在操作中,可以將股息率作為一個參考,同時還需看公司和行業未來的成長前景。
就行業整體來看,Wind數據顯示,2020年,38家A股上市銀行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69萬億元,同比增長0.69%。38家銀行中,有超過八成銀行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20家不良率較上年下滑,絕大多數A股上市銀行不良貸款率保持在2.0%以內。
眼下銀行板塊估值正迎來修復行情,年內漲幅接近9%。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指出,從中長期看,國內防風險攻堅不斷取得進展,宏觀風險趨緩。國內疫情得到控制,經濟穩步恢復、企業盈利前景持續改善以及利率中樞緩步抬升,均利好銀行整體盈利前景和資產質量改善。同時,銀行板塊低估值和銀行的普遍高股息率,對于穩健性投資者有很強吸引力。(記者 孟凡霞 馬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