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顯示,我國的移動支付用戶已超過8億,移動支付市場規模連續三年居全球第一。那么,在過去的一年里,哪些人最喜歡用移動支付?每天會用幾次移動支付?中國銀聯今天(2月1日)公布的一項調查報告,給我們揭示了移動支付到底有多普及。
通過對全國超過17萬人的調查分析,中國銀聯今天發布了《2020移動支付安全大調查研究報告》。報告顯示,98%的受訪者選擇把移動支付作為最常用的支付方式。
調查顯示,2020年,平均每人每天使用移動支付的頻率是3次,每天使用5次的人群占比也達到了總調查人數的四分之一。哪些人最喜歡用移動支付呢?答案是95后的男性,他們平均每天使用4次移動支付。此外,二維碼支付已經成為人們最常用的移動支付方式,用戶占比超過85%。那么,人們最喜歡在哪些場合使用移動支付呢?
中國銀聯風險控制部高級主管王宇表示,在線上,信用卡還款、網購、虛擬物品、外賣等相關的場景使用的頻次比較高。在線下,主要是小微商戶的一些使用。50歲以上的人群使用移動支付去進行線下的購物比較多,主要集中在菜市場、超市和一些實體零售的商店里。
不良使用習慣影響移動支付安全
移動支付在我們的生活中越來越普及,那么移動支付安全嗎?中國銀聯的調查顯示,98%的受訪者認為移動支付是安全的。不過,進一步的調查也顯示,人們在使用移動支付時,還存在很多不安全的使用習慣。
調查顯示,使用移動支付時,約有7成的用戶都有過影響支付安全的不良習慣,平均每個用戶有2.4個不良習慣。王宇表示,有三個方面是比較靠前的。第一,所有的支付當中都使用同樣的支付密碼。第二,使用過程當中在公共wi-fi的環境下進行支付。第三,更換手機的時候沒有及時解除APP當中的銀行卡綁定情況。
王宇表示,這三個不良習慣都是金融機構和媒體反復提示過的,但不少人依舊不夠重視。此外,看到優惠促銷的二維碼就去嘗試掃碼、在網站或者APP中選擇記住登錄密碼等也都是比較常見的不良習慣。而這些不良習慣也正是導致移動支付發生風險的重要因素。調查還顯示,2020年有8%的受訪者遭遇過網絡詐騙并發生了實際經濟損失,其中,00后年齡段的人群遭受損失的比例最高,達19%。
參與網絡博彩遭受損失最大
中國銀聯的調查報告還顯示,2020年人們遭遇網絡詐騙后的整體損失比2019年下降了4個百分點。但網絡賭博、跑分等新型詐騙形式更需警惕。受訪者中,接近六成參與過網絡博彩的人都遭遇了經濟損失。
調查顯示,不法分子對不同人群實施精準詐騙的行為需要公眾重點防范。去年7月,江蘇吳江的高女士等人下載了一款名為“動物世界”的手機APP,玩家通過購買軟件里的虛擬動物,在1—15天不等的時間里,就會有5%—30%的收益。
很輕松就賺到了錢,于是高女士等人就開始加大籌碼,搶購的動物從一兩千元一只收益率5%的白天鵝變成了需要幾萬才能買到的收益率30%的中國龍。去年底,平臺系統突然就癱瘓了,動物賣不掉了。這個時候,高女士等人才意識到上當受騙了。
不久前,廣東、上海警方聯手破獲了一個以網絡博彩為名實施詐騙的案件。犯罪分子在網上開設了一個名為“歡樂谷”的平臺,引誘他人前往賭博,玩家開始時都能賺錢,但過一段就會發現錢提不出來了。警方挖出這個犯罪團伙后發現,他們的賭博平臺僅一個月的流水就高達1200萬元。中國銀聯在調查報告中指出,很多網絡博彩實質上都是電信詐騙,所謂的“穩賺不賠”“有內幕”等說法,都是事先編好的話術。
專家建議:養成安全習慣 守好個人信息
掃一掃、碰一碰就完成了支付,移動支付的便利性讓它越來越受歡迎。那么,我們在使用過程中,需要防范哪些風險呢?中國銀聯專家提出了防范建議。
首先是管理好個人賬戶及二維碼,及時注銷睡眠銀行卡及賬戶,不出借、出租個人銀行卡和收款碼。如果出借賬戶被用于非法資金轉移,提供者將被立案追訴且5年不能使用移動支付;其次是守護好個人敏感信息,不隨便在網站填寫卡號、有效期、密碼等支付信息;防范不法分子以“高利理財”“虛擬貨幣”等噱頭進行“利益”誘惑實施欺詐;三是堅決抵制網絡賭博、“跑分”等非法平臺活動,不要相信“刷單”“兼職”等所謂快速賺錢途徑。
此外,支付時還需注意不連接公共wi-fi進行支付,特別是更換手機時,一定要注意將APP與銀行卡解綁、卸載APP、將手機恢復到出廠設置等。
王宇還提醒,一旦手機丟失,要第一時間向運營商掛失手機卡,向銀行掛失銀行卡,凍結賬戶交易等。如果手機里有微信、支付寶等支付軟件,也要第一時間掛失或凍結賬號,以避免可能發生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