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政企攜手的“防疫泡泡”,為疫情下的企業,按下“快捷鍵”,也為成都經濟注入持續動能。
來自成都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的數據顯示,截至9月9日16時,成都全市已有6200多家企業實施閉環生產。
都江堰市
生產不停、鏈條不斷476家企業開足馬力閉環生產
“兩點一線”、貨運物資“專人、專車、專線、專管”,隨著都江堰市逐步有序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該市企業采取備案制,有序復工復產,做到了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兩手抓、兩不誤。截至9月11日下午4時,都江堰市工業企業復工 476 家,復工人數21232人,其中,規上企業復工132家,復工人數12806人。
在元氣森林四川有限公司的參觀通道,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看到,調配、灌裝、包裝等工序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我們是自動化、智能化工廠,生產效率很高。”據公司總經理劉正毅介紹,公司100余名員工在核酸檢測、住宿、后勤保障等方面均得到了有效保障,打響“疫情防控”和“生產經營”的雙戰役。在生產車間外,大貨車在裝貨區依次排開,叉車來回奔忙,工作人員緊張有序地將飲料按批次運到大車上。現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近幾天出貨量較高,最高峰時每日達到10萬余箱。隨著相關通告的發布,物流也更加通暢。”近段時間,元氣森林四川有限公司一直堅持閉環生產,產量每天5萬箱左右。隨著原料補充到位,員工基本上崗,兩條生產線將同時開動,日產量達到10萬箱,中秋節后實現滿工滿產。
紡紗設備開足馬力高速運轉、工人不停裝卸貨物……在四川恒創特種纖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戴著口罩的員工們正緊張而有序地工作。該公司總經理喻勇德介紹,公司主要為口罩、服裝生產廠家提供纖維材料,每天產量近25噸,不僅銷往江蘇、浙江、湖北、廣東等全國各地,還出口海外。喻勇德說:“公司210余名員工已經全部到崗,目前生產能力達80%。”
通過實施閉環管理,公司所有一線生產工人、與生產有關的管理人員全部吃住在工廠,在保障員工安全健康的條件下,確保生產不停。記者走進公司食堂,員工們正十分配合地錯峰就餐,企業精心準備的餐食受到員工一致好評。該公司的三層宿舍樓,有80套房間,可以滿足近300名員工的居住需求,公司提前制定了閉環生產工作方案,配備了足夠的生活物資,保障了生活生產需求,確保生產不斷檔。
都江堰市經科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按照“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要求,主動作為、靠前服務,成立11個工作專班,“一對一”對規上工業企業開展服務,深入一線幫助企業破解難題,幫助解決員工住宿、物流運輸等問題,確保生產不停、鏈條不斷、秩序不亂。
新津區
天府牧山數字新城兩橋三路按下“加速鍵”
9月9日,成都新津天府牧山數字新城境內,楊柳新橋、牧山新橋、興普大道、青云路、翠微大道(以下簡稱“兩橋三路”)施工現場一派忙碌景象,大型機械來回穿梭,建筑工人加緊施工。為保證天府牧山數字新城“兩橋三路”既定的工期進度,項目部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按下了施工“加速鍵”。
走進“兩橋三路”施工現場,多臺機械同時作業;工人們抓緊施工,有的綁扎鋼筋,有的搭設腳手架,有的支模板……一眼望去,到處是緊張忙碌、氣氛熱烈的大干場面。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了解到,“兩橋三路”位于天府牧山數字新城,項目包含青云大道北延線、興普大道(靠楊柳河西側段)道路、翠微大道東延線3條道路及牧山新橋、楊柳新橋2座市政橋梁,計劃2024年2月建成通車。
“為了搶回在高溫期間耽誤的時間,項目部從9月初開始增加了人員和機械的投入。在作業時間上,分班輪流出場,關鍵工序實行24小時連續施工。”項目現場負責人介紹,近段時間,疫情防控形勢嚴峻,項目部對全體施工人員采取全封閉管理,并進行全員核酸檢測,牢牢守住疫情防控關。
“項目正在進行的是雨水、污水管網施工。”項目現場負責人表示,目前,項目已完成興普大道特殊路基處理、污水管,青云路特殊路基處理、污水管道,楊柳新橋副拱、po2橋臺樁基施工,以及翠微大道清表工作。預計9月底進行強、弱電排管施工。
雙流區
1至7月雙流國際機場起降航班10.2萬架次
9月8日,成都雙流-法蘭克福國際航線恢復執飛,這是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下,成都雙流機場恢復的又一國際(地區)航線。
雙流國際機場在嚴格織密“外防輸入、內防反彈、人物環境同防”的基礎上,有序恢復國際(地區)客貨運航線,保障經濟穩定發展。同時,在國內航線方面,雙流致力打造面向“北上廣深拉烏”重點城市的精品商務航線樞紐。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了解到,國航成都-法蘭克福國際航線由空客A330寬體遠程客機擔任執飛任務,航班號為CA431/2,每周四往返執飛一班,航線單程飛行約10個小時。法蘭克福是德國乃至歐洲重要的航空樞紐,也是星空聯盟總部所在地,恢復這條國際直飛航線可謂意義重大。
數據顯示,今年1至7月,雙流國際機場完成飛機起降10.2萬架次;旅客吞吐量1160.8萬人次;貨郵吞吐量32.2萬噸,在成都航空運輸市場中支撐作用明顯。其中,運送旅客數據顯示,“北上廣深拉烏”旅客425.9萬人次、占比36.7%。(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賴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