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8月后,共享單車平臺美團向今年1月已經漲了的哈啰單車“看齊”,騎行卡全線漲價,而青桔單車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對于未來是否也會跟風漲價未置可否。
就在共享單車“無情”漲價的同時,另一個共享經濟代表產物共享充電寶也在“悄然”漲價,在8月,“共享充電寶漲至4元每小時”“共享充電寶又默默漲價了”等話題就沖上微博熱搜。
從共享單車“跟風”漲價,再到共享充電寶“默默”漲價,對于發展得不溫不火的共享經濟而言,漲價似乎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
現象??
共享經濟代表紛紛漲價
今年8月初,美團單車突然發布公告稱,自8月10日23時起,美團單車7天卡無折扣價由10元調整為15元;30天卡無折扣價由25元調整為35元;90天卡無折扣價由60元調整為90元。
而早在今年1月,哈啰發布公告將對騎行套餐7天卡10元漲到15元,30天卡25元漲到35元,90天卡75元漲到90元。
至此,兩大共享單車巨頭的套餐卡價格調整至同一水平,今年以來騎行卡的漲幅在40%至50%之間。值得留意的是,目前青桔單車折扣前7天暢騎卡折為10元,30天暢騎卡為25元,90天暢騎卡為75元。
據了解,青桔單車、美團單車、哈啰單車的起步定價目前保持一致,均為1.5元(含30分鐘)。而在時長收費上,青桔單車和哈啰單車均為1.5元/30分鐘,而美團單車的時長費相對較低,為1元/30分鐘。
“漲價了嗎?”廣州市民小彭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坦言,自己雖然每天上下班通勤都騎共享單車,但是對于漲價并沒有太留意。“騎共享單車都成為了日常出行的習慣了,如果漲得不多倒還好,主要方便就行了。”南方日報記者走訪多位共享單車用戶發現,不少市民坦言共享單車不約而同“騎著騎著就漲價了”,但是在逐漸成為出行“剛需”的背景下,在漲價幅度可以接受的情況下,用戶只能無奈接受。
同樣作為共享經濟的產物,共享充電寶近期的漲價也讓消費者大呼“受不了”。據南方日報記者了解,在國內部分城市,共享充電寶已經漲價至4元/小時,一些熱門景區更是達到5元/小時,而部分品牌的共享充電寶則采用了“分鐘級”的計費方式,用戶使用多1分鐘,也會按1小時計費。
資料顯示,早在2021年,針對共享充電寶漲價的行為,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價監競爭局會同反壟斷局、網監司召開行政指導會,要求怪獸、小電、來電、街電、搜電等8個共享消費品牌經營企業限期整改,嚴格執行明碼標價,規范市場價格行為和競爭行為。在市場監管總局指導監督下,6個共享充電寶品牌共426萬臺機柜、約80%的市場份額參與了整改。據悉,在整改后,各個共享充電寶品牌的平均價格為2.2-3.3元/小時。但是從最新的市場反饋來看,各大共享充電寶品牌已經不約而同地又展開了新一輪的漲價潮。
原因??
運營成本上漲平臺難承受?
據南方日報記者了解到,共享單車平臺會根據車況和技術迭代等因素,定期更換新款的共享單車,而對于共享單車平臺而言,共享單車的迭代更換成為了最重的投入。
據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近兩年包括金屬材料、塑膠在內的自行車上游原材料都在漲價,基本上漲15%-20%。作為自行車的核心零部件材料,鋁錠占自行車成本的20%-30%,而其價格從13000元/噸漲到23000元/噸,漲幅超過80%。此前中國自行車協會在今年第一季度自行車行業經濟運行分析會上就透露,自行車上游原材料延續去年漲勢,今年第一季度價格同比上漲超10%。會議指出,目前自行車、電動自行車行業面臨生產成本上升較快等問題。易觀分析汽車出行行業高級分析師江山美就表示,上游漲價逐漸傳導至下游,導致單車硬件和維護成本上升,這給下游企業帶來了不少壓力,共享單車企業想要維持正常運營,就不得不通過漲價的方式應對。
據共享單車企業人士向南方日報記者表示,受到疫情影響和人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共享單車平臺的運營成本也在不斷走高,也成了推動漲價的一個主要因素。據了解,美團單車在本輪漲價的公告中就把漲價的原因歸咎為“硬件和運維成本增加”,而年初哈啰單車的漲價原因則為“運維人力投入和產品折舊成本增長”??梢婋S著硬件成本和運維成本的不斷上漲,共享單車平臺依然面對著極大的成本壓力。
“在共享充電寶發展初期,消費者支出的租金基本全部歸平臺,但是隨著現在入場費和分成等的商業模式的影響下,大概只有40%-50%的租金歸平臺,其他的分流到了渠道和商家手上。”有共享充電寶業內人士向南方日報記者透露,共享充電寶行業同樣面對成本上漲的壓力,其中為了搶占更多地盤,共享充電寶平臺對于各種入駐場地的入場費用也是水漲船高。
據招股書,小電科技的分成費率從2018年的24.2%增長至2020年的38.2%,而進場費率則從1%增長至16.3%。怪獸充電入場總成本從2019年的1.06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3.8億元,入場費成本占比由5.5%上升至14%。
專家??
盈利模式單一難持久
在業內人士看來,隨著市場監管的進一步完善和行業競爭的有序推進,無論是共享充電寶還是共享單車,都將面臨自身發展探索的問題,而從目前來看,作為共享經濟的主要代表性模式,共享充電寶和共享單車其商業模式的探索過于單一,造成了成本壓力無法多元化分擔而只能“沉迷”于漲價。
根據“共享充電寶第一股”怪獸充電招股書,2020年,怪獸充電的主要收入來自移動設備充電業務,占比超過96%。而根據哈啰出行的招股書則顯示,2020年營收為60.4億元,其中兩輪共享服務營收為55億元,占比超過91%。
“共享經濟具有頑強的生命力,且符合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共享經濟行業面臨嚴重的通病,即盈利模式單一,亟需尋找新的增長極。”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數字生活分析師陳禮騰在接受采訪時就表示。
據南方日報記者了解到,哈啰出行近年來就積極布局兩輪電動車業務,不僅賣車,更是開始涉足后服務市場。哈啰出行方面日前就透露,將推出聚焦電動自行車售后的獨立服務品牌“小哈修車”。據悉,哈啰電動車“24小時道路救援服務”,已在上海、深圳、南京、合肥等多個城市試運行,目前已覆蓋全國72個主要城市。
而由街電與搜電合并而來的竹芒科技日前也公布新業務方向,主要涉及線下公共消費場景中各種各樣的基礎設施,覆蓋了充電、出行、零售、娛樂、儲物市場等五大品類,例如共享充電樁、共享充電寶+(mini零售、口罩機、發袋機、AED)、智能儲物柜等,CEO梁凱更是表示,想要成為公共消費場景里的“米家”。而怪獸充電CEO蔡光淵也曾表示,將通過快速搭建以共享充電寶為核心的下沉渠道,實現與其他品類渠道復用,比如禮品機、智能零售柜、IP玩具柜等。
“一味地漲價不是長久之計,漲價也不能成為唯一的‘救命稻草’。”陳禮騰認為,共享經濟公司亟須通過構建新的增長路徑來解決盈利焦慮,比如通過精細化運營降本提效,以及考慮基于海量用戶建立強大的網絡渠道,深耕數據、流量、場景等領域。“用戶的價值可以通過多個維度挖掘,只要用戶長期留存在平臺就有被挖掘價值的可能。”
(南方日報記者葉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