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是菜鳥大股東和大客戶,是核心優勢也可能是日后發展的潛在風險。
9月26日晚,香港聯交所信息顯示,菜鳥已正式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成為阿里巴巴“1+6+N”分拆之后首個正式進入IPO進程的業務集團。菜鳥IPO聯席保薦人為花旗、中信證券和摩根大通。
(相關資料圖)
根據招股書數據,菜鳥集團2021到2023財年收入分別為527.33億元、668.67億元和778億元,近三年的復合增長率達到21%。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三個月的總收入為231.64億元。
菜鳥將自己定義為電商物流公司。2023財年,菜鳥以跨境快遞和國際供應鏈服務服務費為主的國際物流收入占 47.4%,略高于國內物流服務收入的46.2%。
菜鳥在海外市場布局較早,取得了一定成果,因此也將自己定義為全球最大的跨境電商物流公司,此次IPO旨在沖刺全球智慧物流第一股。
按總營收為計算口徑,菜鳥是中國排名第三的電商物流公司。
國內市場上,菜鳥此前一直都未像京東物流一般,去做很重的基礎物流設施建設與配送,而是將包裹分配給其他物流供應鏈公司。這也讓其在履約配送的速度與質量上,與行業標桿仍有一些差距。
不過在今年IPO籌備期,菜鳥也開始“加速與加重”。6月份,菜鳥正式推出了基于自營業務的菜鳥速遞品牌,其已在超過300個城市提供次晨達、次日達及預約配送,9月份,菜鳥速遞又聯合天貓超市宣布,“1212半日達模式”開城數量為14座國內城市,菜鳥在不斷地摸索更快且更有質量的履約服務。
菜鳥當下的核心優勢仍在海外。按包裹量為計算口徑,菜鳥已是全球最大的跨境電商物流公司,其2022年市場份額為8.1%,一家德國物流公司和一家中國物流公司緊隨其后,市場份額分別為5.5%和3.8%。此外,從訂單量來看,菜鳥已經是UPS、FedEx、DHL之后,全球的第四大物流公司。
菜鳥在2023財年運送了超過15億個跨境電商包裹,服務了超過10萬個從事跨境貿易的商家和品牌,在中國出口電商物流和進口電商物流領域都是全球第一。菜鳥推出的解決方案,將中國到全球主要國家之間普遍的物流時長從30至60天縮短至10天甚至更短。
更快的跨境配送建立在倉儲、分揀等基礎設施上。招股書顯示,菜鳥已經從最初的技術平臺成為一張全球智慧物流網絡,在戰略位置上直接建設和運營一批關鍵性設施,包括2個綜合電商物流樞紐(e-Hub)、1100多個總面積約1650萬平方米的倉庫,并在全球有380多個物流分撥中心。
菜鳥招股書寫到,“具有強大全球端到端能力的中國領先電商物流公司處于有利位置,能夠參與并推動全球電商物流市場的演變與增長”,伴隨著跨境電商的興起,以及中國物流企業建構的能力,這被菜鳥認為是一個很好的市場機會。
就在同步發招股書的9月26日,菜鳥即同速賣通宣布上線“全球5日達”國際快遞快線產品,這讓跨境電商步入“全球5日達”時代。
在阿里巴巴“1+6+N”變革后,各個集團或公司成為高度獨立的經營個體,例如國內淘天集團是菜鳥最重要的客戶,但在部分選擇上淘天也可以選擇更具性價比的物流服務。在海外領域,菜鳥和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互為最重要客戶,雙方分別去競爭海外物流和海外商業。
招股書同時提及了幾項重要數據,2021至2023財年,菜鳥集團來自最大客戶阿里巴巴的收入分別為154億、206億、219億,分別占據菜鳥集團總營收的29.2%、30.8%和28.2%,也即菜鳥集團仍高度依賴于阿里系電商,這是菜鳥的優勢也在另外一個角度被看成是風險。
在以38.78億元購買到阿里巴巴持有的申通公司25%股權之后,菜鳥也表示,未來對物流公司的并購也是戰略的一部分,“我們計劃繼續在中國及全球有選擇性地尋求戰略合作、投資和收購機會,這將加快我們全球網絡的建設”。
今年6月份,在2023全球智慧物流峰會上,蔡崇信首次以菜鳥集團董事長的身份出席并講話,他提到,“商業全球化的前提是物流全球化,這件事足以令我們為之興奮和奮斗。菜鳥會立足中國根基、著眼全球市場,持續構建全球化的物流網絡”。
在更大意義上,菜鳥的上市進程,或許并不會讓其投入過多精力于國內市場繼續內卷,而是更多地投入到國際物流市場上,更多地參與跑馬圈地的海外電商物流角逐之中。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