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的宿命:凈息差收窄已經成為趨勢

發布時間:2023-08-22 20:07:49  |  來源:科技金融在線  

國內、國際銀行業凈息差收窄是趨勢性變化。從長遠來看,還要擴大非息差或中間收入比重。唯有這樣,商業銀行才能在凈息差大幅收窄的情況下生存。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利息收入是銀行最基本的收入來源之一,但過于依靠該項收入,意味著銀行對于利率風險的防控能力不足。市場低息環境如果長期持續,可能對銀行造成更顯著的影響。

01

凈息差下降是趨勢

六大國有銀行2022年年報顯示,中行凈息差1.76%,較上年提升1個基點。

其他五家國有大行的凈息差有10個基點以上的降幅,其中,工行2022年凈利息差為1.73%,同比下降19個基點;建行凈利差為1.82%,同比下降12個基點;農行凈利差為1.73%,同比下降23個基點;郵儲銀行凈利差為2.18%,同比下降12個基點;交行凈利差為1.37%,同比下降10個基點。

這其實是一個趨勢性的變化。2012年以來商業銀行凈息差就處于下降通道,自2017年大幅下降、2020年略有回升之后,就一直下行。

02

發達國家銀行利差較窄

從國際上來看,世界銀行相關數據顯示,在2000年至2011年之間,G20經濟體年均銀行凈息差在0.93%至6.55%之間。發達經濟體的平均銀行凈息差為1.84%,而金磚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則分別為4.25%和4.36%。

2009年至2013年,發達經濟體銀行的凈息差平均值為1.87%,低于金磚國家的4.15%和新興經濟體的5.09%。

近五年,發達經濟體銀行凈息差的變動幅度為0.24個百分點,小于金磚國家的0.64個百分點和新興經濟體的1.32個百分點。

這可能是由于發達經濟體金融市場更為成熟,融資渠道更為多元,同業競爭更激烈,銀行對息差的依賴相對較低,息差水平也更為穩定。相比較而言,新興經濟體和金磚國家銀行對息差的依賴更大一些,波動性也相對較大。

凈息差最窄的代表性經濟體,如日本銀行業2021年凈息差僅為0.5%;香港銀行業2022年凈息差為1.31%,按年擴大0.33個百分點;臺灣地區銀行業凈息差只有1%至1.5%。

凈息差最大的代表性經濟體,如2021年3月份巴西銀行貸款息差平均為22.5%;阿根廷銀行業凈息差從2006年的7%增長至2010年的9.4%;墨西哥銀行業2017年凈息差達6.43%;印尼銀行業2016年、2017年凈息差分別為5.63%、5.32%。

從歷史趨勢來看,發達經濟體銀行平均凈息差保持在1.6%至2.1%的較窄區間內;而新興經濟體和金磚國家凈息差變化較大,在3%至6%的區間內波動,且呈現一定的下降態勢。個體銀行數據與宏觀數據反映的情況基本一致。

2022年歐元區商業銀行整體凈息差為1.11%,相比同期中國、美國商業銀行分別低83BPs、178BPs,這主要是由于歐洲經濟增長較為微弱且長期處于低利率環境。

具體來看,2022年西班牙、意大利商業銀行凈息差分別為1.82%、1.11%,較2021年年末分別上升12BPs、6BPs;荷蘭、法國商業銀行凈息差分別為1.17%、0.78%,較2021年年末均下降6BPs,延續自2018年以來的下降趨勢;德國商業銀行凈息差為1.01%,與2021年年末持平。不同國家間商業銀行凈息差出現略微分化。

03

適應窄息差生存選項

綜上所述,國內、國際銀行業凈息差收窄是趨勢性變化,我國銀行業唯有積極適應方能生存。從國內、國際經驗來看,銀行業積極適應窄息差生存可在以下方面有所作為:

鞏固主收。即鞏固以凈息差為主的業務收入。相關研究報告表明,樣本經濟體銀行業金融機構業務收入占比仍在60%。我國更是這樣,2022年全年商業銀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大幅下降至18.8%,而2022年前三個季度分別為21.81%、21.22%、20.5%。既然目前仍以凈息差收入為主,還需盡力鞏固這一主收。

適配多樣。資產端不局限于利息相對較低的優質客戶或項目,要在風險可識可控的前提下,向利息較高的非優質客戶或項目拓展,由此形成適配多樣的客戶及項目,適當擴大凈息差區間。

定價管理。即根據不同客戶、不同項目、不同金額、不同期限、不同風險科學定價,在最大限度滿足多樣性有效需求的同時,擴大凈息差區間。

風險管控。商業銀行在利率市場化過程中尤其要注意逆向選擇風險管理、缺口管理和久期管理。高質效風險管控可減少不必要的損失,從而增強商業銀行在窄息差空間的生存能力。

數字金融。發展數字金融可大幅降低商業銀行獲客及運營成本,更有效地管控風險,從而提升其窄息差生存能力。因此,在凈息差收窄的大趨勢下,更應大力發展數字金融。

適度競爭。整個銀行業在存貸款利率上要反對不正當競爭,堅決杜絕惡性競爭,維持適度競爭的市場環境。利率完全市場化以后,金融機構可能面臨同業之間過度、不當惡性競爭。一些銀行為了占有更大的市場份額,可能會不惜成本、高息攬儲,開打資金價格戰,結果導致多敗俱傷。這是要極力避免的。

自律協調。重點是協調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為維護存款市場競爭秩序,避免無序競爭等問題,利率自律機制在充分征求并吸收各核心成員意見后,經利率自律機制工作會議審議通過,決定將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的確定方式改為在存款基準利率基礎上加點確定。優化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確定方式是金融機構的行業自律行為,也是金融機構自主定價能力提高的體現。

新的存款利率自律上限實施后,存款利率自律上限有升有降,半年及以內的短端定期存款和大額存單利率的自律上限有所上升,一年以上的長端利率自律上限有所下降。

同時,各金融機構仍可在自律上限之內,與存款人自主協商確定存款實際執行利率,存款實際執行利率并不一定會有大的變化。目前,各金融機構存款利率定價總體平穩,有關調整正有序推進。

正實利率。麥金農提出的“金融深化”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應該通過放松利率管制、控制通貨膨脹,使利率反映市場對資金的需求水平。使實際利率為正,恢復金融體系集聚金融資源的能力,達到金融深化的目的,這既是金融監管與宏觀調控部門理當監控的,也是商業銀行自身理當積極關注與反映的。

擴大中收。從長遠來看,還要擴大非息差或中間收入比重。唯有這樣,商業銀行才能在凈息差大幅收窄的情況下生存。數據顯示,2021年美國部分大型金融機構非利息收入占比多為50%左右,最高的是紐約梅隆,占比為84%;最低的是第一資本,占比為21%。我國商業銀行在這方面的差距還很大,努力的空間也很大。

(作者系亞洲金融合作協會創始秘書長、中國銀行業協會原專職副會長。本文原標題:灼見|商業銀行須適應窄息差生存,刊載于2023年第三期《金融文化》雜志)

關鍵詞: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