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汽協數據顯示,9月,中國汽車出口44.4萬輛,連續2個月超過40萬輛,環比增長9%,同比增長47.7%。前三季度,中國汽車出口338.8萬輛,同比增長60%,而去年全年出口量為311.1萬輛。中汽協預計今年我國汽車全年出口量有望突破450萬輛。
我國汽車出口主力仍是傳統燃油車,但新能源汽車出口增幅明顯高于傳統燃油車。9月,新能源汽車出口9.6萬輛,同比增長92.8%。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車出口82.5萬輛,同比增長超110%。中國汽車快速發展的勢頭,是汽車產業鏈與汽車企業長期發展積累優勢的釋放,它包含了技術、價格、質量、設計等因素,但是,出口快速增長正在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
首先是傳統汽車大國或地區,欲將中國汽車阻擋在自己的市場之外,比如美國利用削弱通脹法案,將中國新能源汽車和供應鏈排除在其產業和市場之外,歐盟則發起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反補貼調查。
其次,新興市場大國紛紛加入工業化浪潮,希望利用自身市場規模優勢,實現本地化生產,對進口新能源汽車加征高額關稅。巴西計劃三年將電動汽車進口關稅提高到35%,土耳其也大幅提高中國新能源汽車關稅,印尼等國則以國內低利率吸引汽車投資等。
在我國汽車產業具有一定全球競爭力,尤其是新能源汽車擁有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優勢后,我國汽車產業應該做好走出去的準備,從中國制造和出口轉向基于全球化的區域化、本地化生產。這些不公平的關稅政策無疑會影響中國汽車出口增長,但爭議關稅是否合理之外,國內汽車企業應該從長計議,按照汽車行業的慣例,通過對外直接投資,以本地化生產來避免關稅保護,加速全球化進程。
汽車不像電子、服裝等小件產品容易運輸,而且供應鏈特別長,創造就業更多,因此,大部分汽車企業都會選擇在一個規模性市場進行本地化生產,比如日本、歐洲和韓國大量汽車企業在中國、美國等這樣的大市場本地生產。我國長期是制造和出口大國,當汽車業發展后,必然會面臨全球生產力布局問題,尤其是這一過程正好伴隨著全球化的“不確定性”,即保護主義的抬頭與工業大國競爭。
此前,奇瑞、長城等企業已經開始在部分國家投資設廠,上汽、比亞迪、長安等正在歐洲、拉美、東南亞等地選擇設廠。中國汽車成長于中國市場,得益于中國激烈的競爭環境、創新生態以及本土消費文化,形成質量、技術以及價格等優勢。但全球不同市場,基于不同文化、基礎設施以及氣候等因素,對消費者汽車設計與功能需求不同。只有在不同市場進行本地化投資,才能更好地考慮和滿足本地需求。比如,歐洲和日本等地區因為道路以及消費文化等原因,更傾向于小型車輛,中國市場大型車輛更受歡迎。
全球化發展對中國企業全球化運營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要借助當地資源建立產業和供應鏈能力,建立適應區域消費需求的技術創新中心,完善售后服務保障體系。在這個過程中,要了解和尊重當地制度、法律和文化。因此,中國企業走出去需要做更多更充分的準備。
中國對外進行大規模的工業產能投資還處于萌芽階段,中國汽車企業走出去投資,需要我國盡快建立對外投資法律體系和政策服務保障體系,降低企業對外投資的各種不確定性,也要完善相關金融服務體系,服務于企業出海投資運營,包括嘗試對外使用人民幣投資。政府、企業、供應鏈以及各種中介服務,要學習相關國家那樣抱團建立對外投資的“護送艦隊”模式,建立包括供應鏈、金融、物流、法規等在內的公共支撐平臺,有助于企業更加高效且安全地走向世界,進行全球投資布局。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