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戰殘酷洗牌 智能車產業鏈深水區業績承壓

發布時間:2023-08-23 10:51:21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從“國6B”標準實施,燃油車去庫存,到新能源車競爭擴大化,整個“車市”上半年都圍繞價格要素引發了殘酷的爭奪與洗牌。

作為汽車產業鏈前端,在OEM廠商“賠本賺吆喝”的大潮中,快速發展的智能汽車產業鏈也承受著較為明顯的經營壓力。


(相關資料圖)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8月21日,A股國證智能汽車50家成分公司中,目前已經有19家披露了半年報,14家公司在營業收入方面實現正增長。但與此同時,利潤下滑成為了智能汽車板塊的標配,9家公司報告期歸屬股東凈利縮減,約占半數,另有兩家公司由盈轉虧。

毛利下降更成普遍現象,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發現,共有13家企業出現毛利同比下滑,其中三家公司毛利降幅高達10個百分點以上。

對此,某自動駕駛上市公司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智能汽車板塊已步入深水區,一方面企業都有增長預期,一方面又同時需要大量的研發投入。目前OEM廠商通過降價去庫存的方式回收現金流,而國際、合資品牌大部分新品上市也要等到2024年年初,所以Tier1們(一級供應商)目前確實也在過冬。”

智能艙架業務短期承壓

汽車“新四化”趨勢下,A股智能座艙、智能駕駛板塊一度憑借其高增長和高收益性的商業模式獲得市場關注。在汽車降價趨勢下,OEM廠商降本壓力驟增,除動力、安全系統之外的增值設備環節面臨著更為焦灼的減配壓力和更為激烈的行業競爭。

智能座艙、智能駕駛板塊龍頭德賽西威(002920.SZ)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該公司實現收入87.24億元,同比增長36.16%;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6.07億元,同比增長16.47%。

毫無疑問,智能汽車產業鏈仍然是整個經濟環節中的增長高地。但橫向對比,德賽西威2020年至2022年中報營業收入同比增速分別為14.32%、57.25%、56.93%,歸屬股東凈利潤同比增速分別為124.55%、61.01%和40.96%,由此不難發現公司上半年存在一定程度失速。

另一方面,作為公司備受追捧的業務,公司智能駕駛業務在2023年實現了長足進步,已經獲得了包括理想汽車、路斯特、上汽等車型定點量產。

然而,疑似因英偉達平臺高算力駕駛算力平臺已經引入多個供應鏈條,平臺行業競爭激烈,加之低算力ADAS平臺IPU02等性價比產品起量,公司上半年智駕業務規模量產后的毛利水準卻同比驟降11.19個百分點,并進一步導致公司整體毛利下降3.33個百分點。

除德賽西威外,另一家聚焦座艙域的上市公司華陽集團(002920.SZ)也在近兩年的高速增長后出現了增速失速。

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華陽集團實現營業收入28.68億元,同比增長15.39%;歸屬股東凈利1.82億元,同比增長11.64%。而作為對比,公司2021年-2022年的收入增速為69.15%和21.21%,歸屬股東凈利增速分別為164.14%和18.92%,其暗示今年增速或不復往昔。

“2023年上半年,外部環境復雜多變,行業競爭加劇。”公司在年報中指出,對于汽車電子行業的策略,“公司積極把握行業發展機遇,持續升級和擴展產品線,擴大客戶群,優化、升級客戶結構,重視前瞻性研發投入和技術儲備,提升了綜合競爭優勢。”

逆勢投入研發擠壓利潤空間

大環境方面,一邊是汽車廠商輪番打起價格戰,成本價格雙向擠壓;另一方面,智能汽車在政策、技術層面一日千里,高級別自動駕駛,艙駕融合,邊緣計算等落地進度加快,大量相關企業為此投入較多研發成本,也一定程度侵蝕了公司的利潤。

比如以智能汽車為主導的“圖商”企業四維圖新(002405.SZ)半年報,透露了高額研發成本對利潤的影響。

數據顯示,上半年四維圖新實現營業收入總營收15億元,同比增9.71%;其中汽車行業上半年收入14.07億元,同比增收13.46%。作為公司后期發力業務,上半年公司智駕板塊增速達到400%以上,實現合計1.4億元的收入。

但與此同時,公司上半年產生2.94億虧損,因物料成本和運維成本增加,導致汽車行業毛利率跌至44.97%,同比下降9.98個百分點。

加之公司上半年研發投入增16.57%至8.8億元,且因常態化研發而未進行研發資本化處理,導致公司高毛利下利潤仍然被研發成本覆蓋。

某種程度上說,前期投入加大了當期報表的負擔,但將空間留給了未來的報表。

“(毛利下降)是整個行業需要面臨的問題,預計普遍要到2023年年底才能有所好轉。公司目前的在手訂單還是可以的,比如芯片的出貨量,智能駕駛業務的增速等。”接近四維圖新相關人士向記者解釋。

同樣的情況亦發生在智能汽車軟件開發平臺中科創達(300496.SZ)身上,該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24.84億元,同比僅增0.32%;歸屬股東凈利潤為3.87億元,同比降1.21%。同時,公司智能汽車業務進入放量階段,報告期實現10.56億收入,同比增長42.16%,其逐漸替代公司智能物聯網業務成為可復制和可持續的高增長業務類型。

從減利原因來看,該公司常態化研發投入在2023年上半年出現31.01%的增長,達到約7.26億元,主要因大模型和自動駕駛,機器人方面加大了研發投入。但由于研發投入短期未形成業務轉化,由此才導致公司當期業績出現下滑。

“雖然越來越多主機廠著重自主研發,但在關鍵性能或安全領域的系統研發,大部分與中科創達合作的廠商仍然會委托到公司方面。”接近中科創達人士向記者表示。(作者:趙云帆 編輯:朱益民)

關鍵詞: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