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讓混動“更聰明”

發布時間:2023-05-09 10:45:25  |  來源:廣州日報  

吉利銀河L7

換擋·提速

——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調研(3)


(相關資料圖)

文/圖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周偉力、鄧莉、鐘達文

從向油車靠攏,到向電車靠攏——混合動力技術的發展,正從一個側面體現了汽車產業競爭“上半場”的新能源風向。而到了“下半場”,混合動力車型和技術也絕非旁觀者,恰恰相反,混合動力技術創新也正隨智能化的疾風起舞,“從機械創新到智能創新”“從單場景到全鏈條”,從豐田的智能電混雙擎,到比亞迪的DM-i、吉利的雷神混動,長城的Hi4……還有更多讓人興奮的混動技術和車型正在路上,智能為混合動力車型打開市場空間的同時,更打開了廣闊的技術想象空間。

一套聰明的智能混動系統,無論是對車企還是消費者,都是莫大的好消息。

前景:插混乘用車占比將持續提升

廣義上說,“混合動力”包含“插電混動”和“雙擎混動”,其中,前者屬于新能源車,后者則被歸入“燃油車”序列。不過,對于豐田來說,“雙擎混動”也是其加速新能源轉型重要的一步棋,從1997年至今的二十多年里已經進行了五次迭代。

不過,混合動力的新競爭才剛剛開始,廣汽、比亞迪、長城、長安、吉利、上汽、本田等汽車企業都已拿出最新混動技術和混動車型,混動技術不再是過渡技術,而正在成為和純電動并駕齊驅的電動化技術。乘聯會數據顯示,2022年,插電式混動汽車零售量的增速達到160.5%,是所有品類中增長最快的,甚至遠遠高于同期純電動汽車90%的增速。今年第一季度的數據仍延續了去年的勢頭,一季度的銷售總量達到42.2萬輛,累計同比增長82.6%。

安信證券研報預測,2023年插電混動汽車銷量將達到337萬輛,同比增長120%。吉利銷售公司總經理范峻毅認為,“混合動力受到用戶喜愛的原因,一是沒有里程焦慮,二是即使在虧電狀態下,使用的經濟性也非常好?!?/p>

不少傳統車企在“油轉電”,而一些造車新勢力卻在“電轉混”,零跑今年就推出了第一款油電混動車型——零跑C11增程版。零跑汽車董事長朱江明表示,混合動力市場在接下來的幾年里還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

拓展:混動也可以有駕趣,還可以四驅

混合動力車型在未來的市場中仍然是主流之一。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預測,到2035年國內汽車市場將是“純電約50%,混合動力約30%,傳統燃油車約20%”的比例。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啟辰事業總部市場部部長衣井民表示:“盡管目前純電車型銷量還是大于插混,但在未來某個時間點,兩者會形成1:1,且齊頭并進的態勢還將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p>

混動正在更多使用場景拓展。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秘書長師建華的話說,混合動力是新能源時代下滿足用戶復雜使用需求的重要方式。鮮有人留意到的一條消息是,豐田近日向美國專利局提交了一份技術專利,專利內容是給混合動力車型設計的手動變速箱機構。

事實上,隨著技術迭代,混動技術已能夠提供類似于純電動的駕駛樂趣。以鋒蘭達智能電混雙擎為例,系統最大輸出功率144kW,接近200馬力,帶來媲美電車的加速感和彈射感。長城汽車在上海車展拿出了全新的智能四驅電混技術——Hi4。長城汽車總裁穆峰將Hi4視為實現“四驅等價平替兩驅”的方案。

智能化賦能:實現功能拓展

混合動力之所以能實現上述拓展功能,很大程度上正歸功于智能化的賦能,讓混動系統“更聰明”了。

在制造端,從“制造”到“智造”,混動技術的三電系統不僅可以做到體積更小、重量更輕,而且能夠實現損耗更低、成本可控。以豐田第五代THS-II為例,由于采用全新鋰電池,實現34%的小型化和44%的輕量化,電能輸出提升8%;高轉速電機能量損耗遞減19%,輸出功率提升32%,做到“強電機”驅動。

在使用端,智能讓三電系統實時動態調整動力輸出變成可能。豐田第五代THS-II高轉速電機能量損耗遞減19%,輸出功率提升32%,實現“強電機”驅動。智能調節動力輸出的另一典型例子是比亞迪DM-i超級混動,其“可油可電”的特性,一定程度上正是“智能”帶來。DM-i超級混動能高效切換能量模式,這要歸功于控制系統的智能。DM-i不需要變速箱而是通過智能調節內燃機介入時機來獲得高扭矩低油耗。

吉利的雷神智能混動平臺能夠實現發動機與電驅單元的較佳耦合,其變頻混動電驅3DHT Pro是全球首個量產的3擋混動電驅變速器,獨創的“全速域并聯”可使搭載車型在時速20km/h以上時根據工況智能判斷是否介入并聯模式,系統效率提高約20%。從智能角度來看,雷神還在業內率先實現混動系統FOTA升級,讓車人、車路、車云之間的數據及時互通成為可能的同時,也讓車輛常開常新。

長城Hi4混動技術能在滿足四驅的性能和體驗的基礎上,同時降低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正得益于智能能量管理和智能扭矩矢量控制系統,全新Hi4可以精準識別實時路況,智能調用前后軸雙電機、混動專用發動機,實現9種駕駛模式的智能切換。

前瞻建議:全域自研實現更高性價比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珠江學者韓永輝建議,廣東可以探索適度擴大“雙碳”政策補助范圍,將汽車產品在全生命周期內的碳排放量作為產業政策支持補助的重要判斷標準,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

“純電動車的優劣勢和燃油車、混動車的優劣勢剛好是互補的。如果它們能夠協同發展的話,就能夠相輔相成?!睆V汽研究院動力總成技術研發中心副主任祁宏鐘希望政府層面能協調發展燃油、混動、電動三種動力,尤其混動市場要給予更多政策支持。

人稱“車圈小米”的零跑給出了一個可能的答案:全域自研。朱江明表示,零跑汽車之所以能做到低售價,最主要的武器就在于整車架構、電氣架構、電池架構、電驅架構、智能網聯、智能駕駛等6大領域關鍵核心部件的自主研發設計。

記者觀察:混動讓工程師放飛想象力

與純電以及燃油相比,混動是一個能讓汽車工程師們放飛想象力的動力模式。

從消費者角度看,隨著購買力的提升和消費理念的轉變,消費者從傳統的“價格敏感”轉向“體驗敏感”,混合動力系統通過智能化“工具”滿足“多用電,少用油”的需求,同時盡量減少電和油兩種動力源切換過程中的沖擊,便自然能提升消費者的用車體驗。

在技術層面,汽車產業幾乎每一個環節都可以用智能化重塑,混動技術也是如此。智能給混動賦予的想象力,還可以體現在汽車消費服務鏈全程。車企們有機會借此加快補齊汽車使用與服務環節的短板,完善服務鏈,整車企業和經銷商要建立良性的互動機制。

關鍵詞: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