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最新數據顯示,8月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為66.6萬輛,同比增長1倍,環比增長12.4%,銷量數據再次打破歷史紀錄。值得一提的是,8月新能源乘用車國內零售滲透率為28.3%,較去年同期提升了11個百分點。一邊是油價高漲帶來的燃油車用車成本飆升;一邊是新能源汽車免購置稅和各地購車補貼齊上陣,帶動新能源汽車在關注度和銷量上迎來雙豐收。不過,買車和加油省下的錢,真能安穩地留在車主的腰包里嗎?并不盡然。
最近有媒體報道,一位Polestar極星2車主駕車發生交通事故,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售后竟給出了54萬元的維修報價,而車主的購車價格僅為25萬元。最終經過幾方協商,保險公司按照全損給車主進行了賠付。
這已經不是新能源汽車第一次被曝“天價”維修了。此前一位特斯拉Model Y車主倒車時不慎撞墻,車輛右側尾部受損,維修報價高達20萬元,而車輛本身價格才28萬元;一輛小鵬P5發生輕微擦碰,由于碰撞部位正是激光雷達所在位置,結果維修報價接近2萬元,僅一顆激光雷達維修費就近1萬元。中保研的測試報告顯示,Model Y在耐撞性和維修經濟性方面表現不太理想,維修經濟性只得到“較差”的最低評級。
在新能源汽車維修費用高企的影響下,眾多保險公司也抬高了新能源汽車保險報價。多位車主發現,即便上一年沒有出險,在《新能源汽車商業保險專屬條款(試行)》之后的第2年保費卻不降反升了。有數據顯示,如今保險公司對新能源汽車的承保業務成本較高,還未實現盈利。因此,有保險公司談新能源汽車色變,甚至出現拒保現象。前段時間為糾正這種問題,河南保險業協會稱,為提升高賠付車型交強險承保服務效率,其聯合在豫經營交強險的40家財產險公司承諾:不以任何理由拒絕、變相拒絕或拖延承保交強險;不以任何形式強制搭售、變相搭售其他保險產品或提出附加其他條件的要求。
由此可見,新能源汽車維修已經成為“老大難”問題,不僅車主頗有怨言,而且也波及到保險行業。那么,為何新能源汽車維修價格如此之高,以至于有網友直言“開起來是電動車,修起來是電動爹”呢?
首先,從制造工藝和材料看,新能源汽車與燃油車有較大區別。例如特斯拉采用了一體化壓鑄技術的全鋁車身,其好處是可以大大簡化生產流程,減少零部件數量,降低車身重量,實現生產效率和成本的雙贏。可一旦出現事故,這種工藝會給維修造成很大困難,沒法哪部分零件損壞就換哪兒,只能整套更換或進行切割焊接。電池組也是同理,“只換不修”必然導致車主和保險公司叫苦不迭。
其次,新能源汽車更強調智能化,輔助駕駛功能需要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像頭等設備支撐,而這些設備成本較高,一旦損壞,更換價格不菲。
其三,由于新能源汽車還屬于新生事物,總體來看保有量不大,生產廠家和供應商掌握著關鍵技術,市場上難以找到質量相當的品牌件,所以價格只能由廠商說了算,消費者缺少議價能力。
第四,新能源汽車維修渠道明顯不足。由于存在一定技術門檻和供應鏈問題,市場上能夠修理新能源汽車的第三方維修門店屈指可數,售后網點大多是廠家授權維修店,造成市場競爭不充分。
筆者以為,想改變新能源汽車維修貴問題,就要針對以上幾點做出調整。汽車廠家在生產制造的過程中就要考慮到可修復和維修經濟性問題。比如在中保研報告發布后,一些汽車廠家就對車輛設計進行了改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車主的維修支出。對于雷達等設備昂貴問題,廠家可以嘗試改變設備位置,避開容易發生碰撞的部位,減少損失率。至于零部件問題,當前零部件廠家想推出品牌件存在一定風險,而廠家沒有主動放開第三方供應的動力,所以還需要相關部門推進品牌認證零部件生產及供應渠道放開。最后,應制定相關政策鼓勵社會維修體系進入市場,增加新能源汽車維修服務網點,鼓勵市場競爭,破除壟斷。只有多管齊下,新能源汽車才能既買得起又修得起。陳萌《中國汽車報》(2022-09-26 003版)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