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奧迪搭載5顆毫米波雷達的L3自動駕駛汽車量產,奔馳、本田和國內少數新能源汽車品牌也都開啟了L3自動駕駛的布局,今年成為L3級汽車量產元年已是不爭的事實。車載毫米波雷達作為L2及以上智能駕駛標配,在L3級及更高級別中同樣必不可少,且需要安裝的數量更多,同時對技術也提出了更為嚴苛的標準。
國產毫米波雷達行易道的“突圍之戰”
同樣是在今年,長期以來都要面對國際大廠技術壟斷的國產毫米波雷達品牌,卻在悄然反擊。其中,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且多個產品性能優勢明顯的行易道科技,更是憑借過硬的研發實力和產品布局打出了一場漂亮的“突圍之戰”。
除了自主研發的77GHz中程毫米波雷達(支持AEB自動緊急制動)在2018年即率先實現了量產,還是業界公認的最早進入前裝AEB市場的中國雷達公司,以及擁有全球領先的車載79GHz SAR成像雷達技術。另有公開消息稱,行易道已開始為亞洲某整車企業提供ADAS系統量產產品,標志著該公司的77GHzMRR和SRR雷達正式獲得國際汽車產業認可,也是國內自主研發毫米波雷達企業首次獲得國際認可,實現乘用車前向雷達量產供貨。
僅從表面看,企業所取得的成績無疑得益于“大增量時代”的到來和頻出的強制政策。但是追究深層邏輯,我們就可以發現行易道在車載雷達市場取得亮眼成績更為重要的根本原因:始終保持前瞻性研發的敏感和能力,以及精準布局重點產品的決策。這對于所有創新型科技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都具有關鍵意義。
L2-L3轉型期,行易道“彎道超車”
現在回到今年作為L3量產元年,對毫米波雷達的技術提出了更為嚴苛要求,而行易道卻在今年實現產業化爆發的問題,我們就不難理解了。幾年前,行易道科技面向L3及L3+的高級別自動駕駛應用的側向成像雷達ASSAR200(哨兵200i)即已投入研發,并將于2022年開始量產。同樣于幾年前開始研發的基于毫米波雷達的360環視系統,也將在2022年SOP,且L3應用已定點。
需要知道的是,除了先行者奧迪的L3時間表開始于2017年,其他如奔馳、豐田、寶馬等主機廠的L3時間開始時間都已經是2019年甚至更晚了。
因為前瞻性研發的敏感和能力,以及精準布局重點產品的決策,行易道在L2-L3行業轉型期取得了先發制人的優勢。同時又因為技術取勝、創新驅動和本地量產的基因優勢,行易道才有接到連續、多車型持續訂單的成績,打破國際大廠的技術壟斷和市場支配地位,并能夠進軍海外市場,實現國產毫米波雷達品牌國際化零的突破。
高勢能布局智能交通應用場景
作為一種先進的非接觸式傳感技術,毫米波雷達傳感器具有全天候全天時、感測精準、抗干擾等優點,現已廣泛應用于自動駕駛領域。然而,隨著市場的發展,毫米波雷達衍生出越來越多的應用場景,智能交通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領域。內部人士消息稱,行易道科技憑借多年的技術積累,其77GHz智能交通雷達AITR200已于去年實現商業落地。
據悉,早在2018年,行易道團隊已進入智能交通毫米波雷達的研發。團隊觀察到隨著車輛的激增和新基建的開展,我國道路交通環境日益復雜,使得智能交通管理系統的要求向智能化、全面化、精準化、實時化發展,而單純的地磁、視頻和雷達已難以滿足需求,遂開展相關產品研發,利用毫米波雷達的優勢來彌補傳統手段的缺陷。
智能交通應用的毫米波雷達對技術要求很高,比如需要更遠的探測距離、探測精度和分辨能力。具備在車載領域積累了高勢能技術能力的行易道,提供出77GHz交通雷達AITR200采用國產化芯片方案,系統功能包括但不限于實時檢測車輛目標的位置速度類型尺寸、車輛運動軌跡和行為的判斷、統計各車道的車輛流量隊列時距和間距等多項交通數據、應用于交通流量統計以提升道路利用率、實現交通信號燈智能控制、應用于“目標分類、卡口、電警、預警”支持等,較之類似產品有較大的突破性。
和其他同行受限于技術能力而轉向更易實現的民用場景發展不同,行易道科技選擇對毫米波雷達要求更高的智能交通領域,并加速布局,與公司主力產品車載雷達形成雙輪驅動,獲得更為穩健的發展勢頭。這源于多年技術積累的自信,也是作為一家以深耕雷達領域為責任的創新型科技企業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