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的無人駕駛汽車近日再次備受關注 黑科技背后是廣州智能網聯車路協同方面的扎實基礎
為“聰明的車”開“新路”
無人駕駛汽車和無人機近日再次走進人們關注的視野。黑科技的背后,是廣州智慧城市建設和智能網聯車路協同等方面的發展為這一切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今年4月28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以及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了“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第一批試點城市”的名單,廣州榜上有名,也是廣東省內唯一入選的城市。此名單是在各城市申報和省級主管部門審核基礎上,經組織專家評審和實地調研而確定。廣州的入選,再一次肯定了廣州作為國內智慧城市發展“第一陣營”的角色。
為什么是廣州?
為什么是廣州?顯然與廣州在智慧產業和汽車產業方面的基礎密不可分。至2020年,廣州的汽車產量已經連續兩年全國第一,廣州在自動駕駛領域更有“八項”全國第一。根據《廣州市汽車產業2025戰略規劃》,預計到2025年,廣州汽車整車產能將達500萬輛。智能網聯汽車實現產業化并達到高度自動駕駛水平(L4),駕駛輔助水平(L1)、部分自動駕駛水平(L2)和有條件自動駕駛水平(L3)新車裝配率達80%,智能網聯汽車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將智慧城市和智能汽車聯系在一起,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以及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思路顯然不止于汽車,試點瞄準的是車路協同乃至車城融合。正如新華社報道所提到的一些試點城市相關負責人的觀點那樣:智慧城市是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的“基礎底座”,而智能網聯汽車則是智慧城市發展的切入點。加快推進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不僅能構建智慧城市基礎設施新型感知體系、服務高級別自動駕駛快速落地,還對解決群眾出行體驗、服務城市智慧交通管理、賦能治理城市病有重要作用。
廣汽集團負責人此前就接受新華社采訪時表示,兩部委確定了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第一批試點城市,相信智能網聯汽車將迎來快速發展。
就在兩部委去年發布相關試點申報工作通知前的8月份,廣州就已提出了“萬億戰略,打造智車之城”。這一切與兩部委通知的五項主要內容——即建設智能化基礎設施、建設新型網絡設施、建設“車城網”平臺、開展示范應用和完善標準制度多有暗合。
汽車制造業“金巢引鳳”
廣州的汽車制造產業正在吸引更多新興產業進駐。
去年8月28日,2020年中國廣州國際投資年會暨重大項目集中簽約動工活動舉行,會上簽約的重大項目協議總投資額超6000億元,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等領域。互聯網巨頭百度在活動中風頭甚勁,除了“帶隊”的李彥宏以外,集團副總裁李震宇的出現也頗為令人矚目——后者的另一個身份是百度智能駕駛事業群組總經理。同日,百度Apollo旗下子公司阿波羅智行科技(廣州)有限公司中標了“黃埔區廣州開發區面向自動駕駛與車路協同的智慧交通‘新基建’項目”,總金額近4.6億元,包含車路協同路網基礎設施、智能路口、車聯網等相關應用系統的建設。其時,多家權威媒體的報道評價:這將加速推動廣州開發區以及粵港澳大灣區智能網聯示范高地建設。
這并非百度Apollo第一次與廣州牽手。去年5月,百度Apollo就已與廣州開發區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按照規劃,百度Apollo將深度參與廣州開發區智能網聯先導區建設,百度Apollo智能汽車生態基地以及自動駕駛運營基地將落戶廣州開發區。
百度和廣州的“情投意合”并非偶然。百度的車路協同思路以“車”為出發點,以“車”來切入布局覆蓋地圖、共享出行、車聯網、傳感器、算法芯片等產業鏈。而廣州的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擁有強大的整車制造能力,已基本形成整車、零部件及配套、汽車電子、新能源系統、智能網聯解決方案等領域的全產業鏈布局。不僅擁有廣汽集團、東風日產、小鵬汽車等整車廠,還帶動全球汽車零部件一、二級配套供應商達3000多家,可謂國內最具競爭優勢的“整車+網聯技術+汽車電子”全產業鏈的生態集聚地之一。百度Apollo和廣州“你選擇了我,我選擇了你”,顯然均為深思熟慮之舉。
車路協同在廣深雙城延伸
廣州的車路協同發展的觸覺早已不限于廣州一城之內,“聰明的車”沿著“智慧的路”“開到”了別的城市。去年10月22日,在廣州深圳“雙城聯動”論壇上,廣深相關部門簽署了雙城深化合作專項協議,在七個重點合作領域簽訂了七項合作協議,“推進廣深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集群發展”赫然在列。
實際上,廣深兩城在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跨界合作方面早已開始。廣汽集團與騰訊在2017年開始在車聯網服務、智能駕駛、云平臺、大數據、移動出行合作,并在2020年9月與華為攜手打造智能網聯汽車平臺;寶能汽車在2019年底與廣州移動、中國信通院廣州分院在黃埔區合作共建“5G智能創新研究實驗室”開發智能網聯汽車。廣州和深圳,這兩大智慧城市發展方面佼佼者的合作,將令人產生巨大的想象空間。
記者體驗無人駕駛巴士:
比無人駕駛轎車難度大,但安全無憂
再好的概念和技術,也需要落實到現實生活中。記者日前體驗了一番無人駕駛穿梭巴。無人駕駛轎車技術,記者此前已有過多次體驗,但無人駕駛巴士確實算是新鮮事物。對于無人駕駛技術來說,大巴比一般轎車體積大得多,實現難度自然也更大。那么,無人巴士的安全性和體驗如何呢?
測試是在廣州生物島進行,測試全程約6公里。記者留意到,車輛采用專門設計,造型酷炫。在車前、車后和頂部,可以看到各種攝像頭、雷達和傳感器。進入車廂內,駕駛席是沒有的,更不用說駕駛員了;方向盤是沒有的,更不用說電門油門或者剎車了。穿梭巴士行駛于固定線路上,在固定站點集客,用于短途載客。
從實驗室環境到測驗環境,出于安全考慮,大部分自動駕駛技術一開始都會采取偏“保守”的策略,比如,降低測試時的行駛速度。然而,記者這次體驗的無人駕駛穿梭巴士則似乎全無這方面的“顧慮”,行駛速度并沒有刻意壓低,而是根據道路情況:前方無車,該提速就提速;前方有車,就將速度降至安全范圍。坐在車廂內,記者感受到的“速度感”并不低,與由“老司機”駕駛的大巴沒有什么不同。在體驗過程中,遇到前方有障礙物(比如,馬路右側臨時停放的車輛,或者自行車騎行),測試車輛并不是只會慢慢跟著,而是主動變道,進而超越。(記者 鐘達文 周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