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定義汽車”沒那么容易
即使是普通人,從大大小小車展活動,到各種媒體相關報道,也不難感受到這兩年頂著“新能源”“智能化”掀起的新一輪“造車熱”。一些傳統制造企業宣布加入造車行業或許還能理解,可有些“新勢力”就讓人看不懂:有手機企業,有互聯網搜索巨頭,還有家電企業、房地產公司……是不是只要愿意砸錢,或者帶著天然的互聯網基因,就都能在汽車行業實現華麗轉身,開拓一片新天地了?
至少在行業的主導話語體系里,智能化代表了汽車行業的未來方向。據說面向未來,智能汽車比拼的將不再是發動機、變速器這些需要長期積累的硬技術,而是“智能化”操控與應用、自動駕乘體驗等,因此“門檻”已經大大降低了。加之特斯拉僅去年一年股票漲幅就超過了700%,中國三大“造車新勢力”在美股表現優異,許多人都產生了一種幻覺,以為可以輕而易舉地“彎道超車”了。
稍微把時間線拉長一點,跟風造車并非近年獨有。本世紀之初,剛剛加入世貿組織那會兒,各地也一度掀起過“造車熱”,當時業內流傳過一句調侃:“干不了別的就去造汽車”。至于結果如何,今天回頭看十分清楚。另外,新能源汽車概念剛興起那會兒,在各地產業政策支持下,一些地方也大力招商引資催生過一股“造車熱”,可時至今日,人們看到的除了大量停擺的項目工地,也就只有“PPT造車”這樣的調侃了。
除了“門檻降低論”,新一輪的“造車熱”還伴隨著很多新話術,比如“憑借互聯網和智能化技術重新定義汽車”。以普通人的視角,相比人工駕駛,自動駕駛或許算是重新定義了汽車,但這是否就意味著有了強大的智能軟件支撐,制造汽車就像制造一件玩具那樣容易?最近的上海車展上,有些智能汽車大肆宣揚“移動的智慧空間”,強調“出眾的顏值”“科技感十足”等賣點。問題是,如果承認汽車首先是一種交通工具,這些汽車的安全屬性如何?就連特斯拉尚問題頻頻,那么摩拳擦掌者是不是該想想如何“重新定義汽車”?
還有一種典型話術,即傳統汽車不爭氣、轉型太慢,這將給其他人機會。所謂“江山代有才人出”,市場優勝劣汰本是自然,可是,一些看起來八竿子打不著行業的“新勢力”底氣何在?眼見著前不久因為“缺芯”就導致了眾多車企停產,倘若真有些“新勢力”想在智能化領域分一杯羹,與其費盡心思“拼顏值”,造一個放大版電動車,何妨在產業鏈的關鍵環節上提前布局,多下下功夫呢?話說回來,這樣的操心也可能是純屬多余,保不齊有些“新勢力”不過是把造車當成噱頭,打的是圈地賣地生意。(記者 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