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智能電動汽車熱卷土重來 背后邏輯發生了什么變化?

發布時間:2021-04-07 11:27:12  |  來源:人民日報  

資本看好、時機正巧、條件具備……信息通信技術企業紛紛跨界造車,但要想在智能電動汽車產業取得成功,仍須應對不少挑戰

10年投資100億美元,首期投入100億元人民,用全資方式打造高品質智能電動汽車……3月30日,小米宣布跨界造車,成為蘋果、百度之后又一家進軍汽車產業的ICT(信息通信技術)企業。

小米為何跨界造車?此時進入新領域晚不晚?上一輪新能源汽車投資熱,一度在國內催生出上百家新品牌,短短五六年后,只有蔚來、小鵬、理想等少數企業脫穎而出。如今,新一輪智能電動汽車熱卷土重來,背后邏輯發生了什么變化?

在筆者看來,蘋果、小米、百度等企業下決心跨界造車,主要推動力有三:

一是資本。2020年,特斯拉市值上漲7倍,一度超過全球九大汽車跨國公司市值之和,達到蘋果兩萬億美元市值的1/3。年銷量不到5萬輛的蔚來,市值一年飆升17倍。顯然,在資本市場投資者眼中,無論傳統汽車產業,還是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ICT產業,想象空間已經逐步收窄,向智能電動汽車跨界換道是現實選擇。

二是時機。按照埃弗雷特·羅杰斯的創新擴散理論,當創新產品市場份額超過一定比例,由于新技術成熟度提升、供應鏈成本下降、消費慣的培育以及周邊生態的成長等,產品將會進入快速增長期。對智能手機而言,這一比例是4%,時間是2010年。當年6月,iPhone4上市,39個月后,曾經的手機“霸主”諾基亞被谷歌收購。而2019年底,電動汽車在全球汽車市場中的份額恰巧達到4%。2020年,盡管受疫情影響,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依然增長了10.9%,歐洲市場更是猛增142%。可以說,進軍智能電動汽車產業的最佳時間窗口已至。

三是條件。汽車產業重資產、長周期,零部件上萬、供應鏈繁雜,毛利率卻不高,100多年來筑起的標準、技術、制造、服務等門檻,也增加了跨界者的難度。這也是2016年前后,蘋果暫時放棄造車的原因之一。不過,電動化帶來的汽車研發、供應鏈、制造、售后服務等領域的深度變革,正在將這些門檻逐步削。以富士康為代表的專業代工模式的探索和興起,甚至會改變汽車產業的重資產屬,讓蘋果在智能手機領域的輕資產、高利潤模式得以復制。與此同時,智能化、網聯化大潮正推動汽車進入全新形態——軟件定義、數據驅動、遠程迭代、用戶運營……這些正是ICT企業的天然長板。

盡管資本看好、時機正巧、條件具備,而且不差錢、不缺人才、機制靈活、生態完備、長板突出、粉絲熱捧……但是,跨界者想在智能電動汽車產業取得成功,挑戰同樣不少。比如,基于對客戶痛點、可量產技術及成本、行業趨勢的前瞻分析,至少要提前24個月為首款車型做好產品定義,并制定好后續1至2款產品的規劃。在行業加速轉型、市場快速增長、新技術爆炸式突破的今天,踏準節奏并不容易,對跨界者而言挑戰更大。

又如,蔚來等跨界的“先行者”在車型量產、供應鏈打造、數字化搭建、核心技術等領域,均踩過不少“坑”,付出了不菲的學費。作為后來的跨界者,如何汲取經驗教訓,提升決策和執行效率,少走彎路,挑戰亦不小。

當然,更多企業進入市場,催動產業加速裂變,也為跨界者創造了機會。如何創新求變、打破邊界,帶來更好的產品和體驗,重新定義汽車產業的制造、銷售、服務乃至盈利模式,并在用戶運營上開辟新路?產業界和消費者都在期待跨界者的答卷。(記者 王政)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豫ICP備20023551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5 0 8063 35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