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農產品電商(農產品電子商務),指的是從農產品的生產地,通過直播宣傳、網絡電商等方式,直接讓消費者知曉農產品,然后用快遞直接發送農產品到消費者手中,繞過所有中間商(包括經銷商、批發地、超市、菜場等)的新型商業模式。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目前,農產品電商已經成為電商行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國家統計局和商務部的數據,在2022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4萬億元,其中網上零售額13.8萬億元,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則為5,314億元,占到網絡電商的3.9%。
相比之下,根據《2022年圖書零售市場年度報告》,2022年圖書零售市場的總碼洋規模僅有871億元,按50%的實際銷售價格計算,整體圖書零售額僅有約435億元,其中還包括約15%的銷售由實體書店完成,線上圖書銷售額估計僅有370億元,是當年農產品電商規模的大約7%。
那么,對于農產品電商行業的參與者來說,如何才能在這個行業中找到競爭優勢、在長期持續做好農產品電商呢?這里,就讓我從商業競爭的角度,對這個方興未艾、變化未定的行業,來提出一些我的看法,試著回答這個問題。
農產品電商企業面臨的兩方面競爭
要在行業中取得競爭優勢、做好農產品電商,首先要搞明白的是,農產品電商作為一個比較新興的行業,其面對的競爭格局如何。
在研究任何一家企業的競爭優勢時,理解面對的整體競爭格局至關重要。畢竟,在企業戰略設計中,最高級的目標就是盡量避免競爭。如果一家企業需要通過不斷競爭、不斷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價格戰來贏得生存空間,那么這樣的企業往往生存的會很辛苦。
對于農產品電商來說,其面對的競爭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行業與行業之間的競爭,即來自農產品電商與傳統農產品零售行業之間的競爭,另一方面來自農產品電商行業內部的競爭。
從小眾品類入手:如何贏得與傳統農產品零售行業之間的競爭
這里,讓我們先來研究農產品電商如何贏得行業之間的競爭。從行業與行業之間的競爭來說,傳統的農產品零售渠道已經非常成熟,包括大型批發市場、菜場、超市、果蔬店、生鮮店等。
與這些傳統對手相比,在普通的農產品上,從成本的角度來說,農產品電商不容易取得持久的競爭優勢。
一方面,農產品電商繞過了所有中間商,直接從產地發貨到消費者手中,看似成本更低。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農產品電商往往是點對點發貨,因此物流成本比批發式的傳統農產品渠道要高出很多,貨物損壞率和售后保障也相對更花錢。同時,相比家門的菜場、超市,農產品電商遠在天邊,本來可信度就低,因此品牌建設需要投入的成本也不在少數。
當然,這里從成本角度的考慮,并不是說農產品電商就一定比傳統渠道貴,而是說農產品電商很難在成本方面,取得長時間的優勢(比如十年以上)。即使目前一些農產品電商依靠低廉的運費補貼,可能獲得一部分優勢,但是隨著人均工資上升導致的快遞成本上升,這種優勢可能無法維持太久。
所以,對于農產品電商來說,當面對與傳統農產品銷售渠道的競爭時,從小眾品類入手,可能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相對傳統農產品銷售渠道,電商渠道的優勢在于,對于同樣多的貨品展示,它可以覆蓋更多的客戶。比如,作為小眾口味、有時被稱為“黑暗料理”的蠶蛹,同樣是北京地區、每周100公斤的備貨量,對于傳統渠道來說,可能只能滿足5家超市、覆蓋周圍50萬人口,但是一家農產品電商則可以覆蓋全北京2,000萬人口。
由于蠶蛹在北京的消費量很低,因此如果需要通過傳統渠道備貨,則按以上的假設,需要4,000公斤蠶蛹才能滿足渠道的最低展示和供貨需求,但是實際需求量又沒有那么大,因此這類小眾產品極難通過傳統渠道銷售:這也是我們在北京的超市里很少見到蠶蛹的原因。
反之,在以上的假設中,農產品電商只需要備貨100公斤就可以滿足需求,而且可以等有訂單的時候直接從產地發貨,避免了在超市展示時的損耗。對于此類小眾單品,電商渠道具有傳統渠道天然無法具備的優勢。
這種“電商在小眾領域可以比傳統零售商覆蓋更多客戶”的規律,另一個體現方面,是武術器械銷售。一般來說,一座城市中的武術習練者屬于絕對小眾人群(想想看你這輩子見過幾個人練雙鉤或者關刀就知道了)。
因此,在電商行業出現之前,即使南京那么大的城市,也只有一兩個地方專門銷售武術器械,大部分消費者需要跑很遠才能購買到器械,形制和重量還不一定滿意。但是,在電商行業出現以后,這種電商覆蓋面對傳統零售渠道覆蓋面的降維打擊,導致大量武術器械的銷售迅速轉向線上。
因此,從行業競爭格局的角度,農產品電商如果想在長期保持競爭優勢,那么從成本等方面入手,不會是一個好選擇。那些稀有、小眾的農產品單品,會讓農產品電商更容易找到相對于傳統零售商的競爭優勢。
提高復購率:如何在農產品電商行業內部贏得競爭優勢
農產品電商企業面臨的另一方面競爭,來自行業內部的競爭。一般來說,由于我國農產品生產面臨集中度低、生產者眾多的行業格局,因此即使是再小眾的農產品,往往競爭者也非常多。加上智能設備、5G網絡、電商和直播平臺的普及,很多農產品生產者也都有做電商的動力。
面對巨大的同行之間競爭,不少農產品電商從業者直接選擇的方法,就是打價格戰。畢竟,對于企業競爭來說,價格戰是最立竿見影、也是最簡單的方法。
但是,價格戰帶來的弊端也是非常明顯的:價格戰不僅會極度降低利潤,更糟糕的是,由于價格戰的方法太簡單,電商行業的價格又太透明,因此一旦一家農產品電商開始價格戰,幾乎所有同行都會跟進。最后的結果往往是大家都少賺錢,但是卻沒有產生贏家。
另一部分農產品電商,則把精力花在打廣告、花錢雇團隊做直播等方面,以此開辟更多的新客戶。這種做法在農產品電商剛興起的時候比較有效,但是隨著行業漸趨飽和,直播帶貨等方法能帶來的新客戶也大不如前,這一做法的性價比逐漸下降。
其實,農產品電商企業在行業內競爭,最重要的一點要素,是“增加復購率”。也就是說,相比開拓新客戶、用低價吸引更多的客戶等方法,讓老客戶持續復購,才是更容易帶來利潤、更容易降低成本的手段。
在沃倫﹒巴菲特和查理﹒芒格的商業理論體系中,“復購率”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指標。
巴菲特對可口可樂的喜愛舉世皆知,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可樂不容易產生“味覺疲倦”,上午喝一瓶下午接著喝沒問題(這里指的是味覺沒問題,喝多了肯定還是會胖的),因此復購率很高。
而芒格則不止一次說過,與其不斷爭取新客戶,不如把老客戶服務好:老客戶會持續帶來利潤,還會介紹新客戶,而這種介紹來的客戶往往也很容易留住。
對于農產品電商來說,高復購率也是非常重要的競爭優勢。高復購率意味著在非常低的廣告、開拓成本下,會產生忠實、穩定的客戶需求。甚至由于這些客戶對產品的喜愛,還會主動帶動身邊的客戶進行復購:家庭主婦之間交流購物經驗是比不少廣告還要有效的宣傳手段。
但是,由于品控不到位、物流損壞、售后不完善不主動等原因,目前農產品電商的不少客戶沒能產生持續的復購。
有意思的是,農產品電商本身是一個有高復購率需求的行業。首先,由于農產品的天然消費特性(不像空調買一臺十年都不換),因此客戶的復購需求是天生存在的(荔浦芋頭買來吃掉了過兩個禮拜還得買)。
其次,由于農產品的重量相對價值來說往往較重,同時每個產品的質量難以像工業品一樣做到統一,因此消費者買到不滿意產品的概率較高,同時一旦買到不滿意的商品,退貨又很麻煩、或者不值得。這時候,如果有信任的店鋪,消費者往往會選擇復購。
因此,對于農產品電商來說,努力提高復購率是在行業中勝出的關鍵要素。對于能夠達到高復購率的農產品電商來說,生意會比競爭對手好做的多。
提高復購率可以通過許多方法,比如更嚴格的品控,主動提供關于農藥殘留的檢測報告(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食品質量的要求會越來越高),高質量的物流等等。而在這些方法之中,最重要的可能是提供優秀、主動的售后保障體系。
一個優秀、主動的售后保障體系,不應僅局限于“無理由退貨”等傳統的方面,還需要農產品電商企業注意關注那些“沉默的離去者”,比如有些消費者覺得產品略有瑕疵,懶得退貨但下次也不會復購;有些消費者過一陣子忘了這種農產品,因此忘記復購,等等。更為主動和優良的售后體系,會顯著提高農產品這種日用消耗品的復購率。
總結以上的分析,做好農產品電商的關鍵,在于同時贏得兩個競爭領域,包括和農產品零售行業之間的競爭、以及農產品電商本行業中的競爭。而在分析了以上的競爭格局以后,我們可以把這種做好農產品電商的競爭策略,概括總結成一句話:“選擇小眾的農產品單品市場,憑借高品質和優秀售后服務,提高復購率、鎖定忠實的客戶群體,從而做長久而優質的生意。”
(陳嘉禾為九圜青泉科技首席投資官)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