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奮力開創新時代人才強市建設新局面

發布時間:2022-04-01 13:29:12  |  來源:東南網  

30日,廈門召開市委人才工作會議,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人才工作會議部署要求,奮力開創新時代人才強市建設新局面。號角催征,東海之濱這片欣欣向榮的創新創業熱土,處處涌動著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火熱豪情。

從在全國率先設立“勞動力市場”,到出臺全國首個鼓勵留學人員創新創業法規,從開創技能人才自主認定先河入選國務院改革試點,到發布“群鷺興廈”人才矩陣打造富有吸引力的人才高地——廈門市始終深入推進人才強市戰略,緊貼經濟發展和社會事業需求,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充分發揮人才在科技創新中的根本作用,最大限度地激發專家人才的創造活力。

不拒眾流,方為江海。數據顯示,過去10年來,有160萬多人口涌入廈門,無論增量和增速均位列福建省首位。2021年,廈門市人才資源總量突破139萬人,每10萬人中大專及以上學歷人數達到2.69萬人,位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每萬名常住人口中留學人員數量居副省級城市前三,各類人才成為引領創新發展的生力軍。

“海風海浪依舊,廈門卻已舊貌換新顏。”昔日的小漁村逐漸成長為一座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勇立潮頭,再啟新篇——廈門正持續以更具針對、更有吸引力的政策,讓人才和特區建設實現“雙向奔赴”。

堅持“一把手” 抓“第一資源”

廈門始終高度重視人才工作,創新黨管人才工作理念,在全省率先成立由市、區一把手擔任組長的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將黨管人才落實到聚才、興才、愛才、用才的具體行動上,樹立了人才優先發展的鮮明導向。

“我們要讓有用之才高興地來、舒心地留、快樂地工作生活。”福建省委常委、廈門市委書記崔永輝把企業家當作廈門的“城市合伙人”,到任后第一時間發出“納才令”。

前不久,于大全博士參與的項目榮獲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018年他來到廈門,創辦了廈門云天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

“廈門很開放包容,集成電路產業鏈完善,人才政策和服務更是沒得說。”于大全說,“廈門為人才提供了更加寬松的環境、更多施展才華的臺、更大的自我成長空間。”

在今年冬奧會上,由廈大航空航天學院肖望強教授團隊研發的粒子阻尼減振降噪技術被成功使用在了時速高達350公里的冬奧列車上,助力專列“踏雪無聲”,他們的技術還曾助力“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告捷。此前,肖望強從北京出發,考察對比了好幾個城市,最終選擇安家廈門。他說,廈門對人才的尊重、認可和服務讓他備受感動,他的新目標是以創新引領企業做強做大,為廈門代言。

分層分類施策 全矩陣引才

在去年底舉行的廈門經濟特區建設40周年慶祝大會上,多位生物醫藥領軍人才獲得“廈門經濟特區建設40周年先進模范人物和創新創業人物”稱號。40年來,廈門人才發展始終秉持一個理念:產業發展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就配套什么樣的人才政策。

全維度加速人才登鷺,從“海納百川”到“群鷺興廈”,廈門在全國最早推出集成式的產業人才政策矩陣,分層分類實施五大人才工程,用人才為廈門的產業發展注入源頭活水。

“金鷺領航”人才工程聚焦領軍型人才,對頂尖人才最高給予1億元支持;“銀鷺騰飛”聚集產業緊缺人才,助力產業打造創新核;“飛鷺合鳴”柔引進人才,鼓勵企業采取“飛地引才”、短期聘用、項目合作等方式引進各類人才;“青鷺”“新鷺”招攬青年人才,不斷夯實人才金字塔塔基……

眾多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和領軍型創業人才紛紛擇廈門而棲,美圖科技、盈趣科技等一批人才創辦企業成功上市;作為行業中堅力量,來自軟件信息、集成電路、板顯示等廈門重點產業領域的30000余名人才享受人才政策扶持;3年全市接收畢業生就業人數保持10%以上增長,據智聯招聘發布的2021年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報告顯示,廈門已成為最吸引95后人才的城市之一。源源不斷的人才持續提升廈門發展的底氣,廈門也躋身“2021中國年度最佳引才城市”和“2021年海創人才吸引力城市”之列。

先行先試開路 全維度創新

廈門,是一座有著創新基因的城市。體制機制改革的步伐走到哪,人才工作就“落子”在哪。

向用人主體放權,為人才松綁。廈門將人才評價的權限“放”給企業或行業協會,根據行業特點分門別類建立不同的人才評價標準,目前已在生物醫藥、航空維修等8大產業(行業)領域評出高、中、初級工程師2800多人。

全力打造臺灣人才和臺企登陸第一家園的“第一站”,廈門在大陸率先實行“臺灣特聘專家(專才)”制度,目前已評選8批540人。此外,依托自貿區先行先試優勢,通過多種創新舉措加快兩岸人才融合發展:引進大陸第一家臺資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臺灣沛亞人力資源服務(廈門)有限公司;設立第一個涉臺離岸人才創新創業基地;率先賦予持臺灣技術士證臺胞同等待遇,已有230多名臺灣專業人才通過申請認定方式取得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

暢通外籍人才流動渠道,落地外國人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獲批外籍人才薪酬購付匯便利化試點,率先開展外籍專業技術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水評價工作……有容乃大,每年在廈辦理永居外籍人才人數均占全省一半以上。

聚資源促成長 全方位賦能

攻克鋰離子電池用硅基負極材料規模化制備、銅抗氧化防腐等10余項關鍵技術,其中多項技術有望打破國外壟斷或顛覆現有工藝;與寧德時代攜手共建廈門時代新能源研究院;與上市公司杰瑞股份合作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

位于廈門大學翔安校區的嘉庚創新實驗室作為我省首批四家省創新實驗室之一,以攻克“卡脖子”技術、推動高技術成果產業化為己任,捷報頻傳。

與此同時,實驗室集合了廈門市、廈門大學的創新資源,人才磁場效應不斷增強,以多種形式吸引聚集包括諾獎團隊、院士團隊、高端產業化團隊等在內的國內外人才團隊900余人,成為創新人才集聚的一大高地。

年來,廈門加快布局高能級臺,全市累計培育了智能制造、新材料、集成電路、軟件信息、半導體與光電等各類公共技術服務臺40個,培育了以美亞柏科、盈趣科技等頭部企業為核心的企業技術中心200多家,建成國家(省、市)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250多家。

舉辦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伙伴關系論壇、召開海上絲綢之路國際產學研用合作會議、高標準推進廈門科學城建設……當前,廈門正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牢牢把握各項發展機遇謀求新突破,更為廣大人才提供建功立業的廣闊舞臺。擇一城白首,隨鷺島逐夢,廈門特區未來的發展仍將和人才一起共同成長、互相成就。(記者:楊珊珊)

關鍵詞: 雙向奔赴 勞動力市場 社會事業 工作理念

 

最近更新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豫ICP備2020035879號-15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