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全民旅游時代”的到來 旅游文明不能忘

發布時間:2021-04-09 09:26:09  |  來源:羊城晚報  

4月4日,正值清明小長假,一旅游團到四川成都成佳鎮游玩時,幾名游客擅自將當地村民的竹筍挖走,雙方就賠償一事發生了爭執。村民索賠時要價一根竹筍一萬元,游客認為村民漫天要價,趁機敲詐勒索。

糾紛發生以后,游客一方指責當地村民索賠時要價一萬元一根竹筍,是漫天要價,甚至是敲詐勒索。不過事后村民也承認,所謂的一萬元一根,只是雙方協商不下,發生爭執以后的“氣話”,他們自己也知道對方不可能賠償自己一萬元一根竹筍,這樣的索賠金額,不管是法律上還是情理上,都不太可能得到支持。

其實這件事的真正看點,不是村民的“天價索賠”,而是一個旅游團的游客何以在不經過村民同意的情況下,把人家兩畝地的竹筍一掃而空。這起糾紛和矛盾背后暴露出來的,其實是在“全民旅游時代”,對游客的文明素質、旅游規范,以及旅行社的業務經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很多旅行社以及游客,還沒有這樣的意識。

如果時間往前推個十幾年幾十年,那時候的旅游活動以名山大川、封閉式的歷史遺跡、景區景點為主,游客和當地村民發生接觸的機會比較少,自然也就較少游客損害村民利益,引發雙方矛盾和沖突的現象。但是伴隨著“全民旅游時代”的到來,尤其是伴隨著鄉村旅游、全域旅游的發展,遠方游客眼里的風景,也許就是當地村民家的后院,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游客一方不對自身的文明素質、旅游規范提出更高的要求,旅行社方面不對游客給予更多的引導和約束,則就不可避免地會發生矛盾和沖突。

除了新聞中四川這支旅游團的游客挖光了人家村民的竹筍之外,以前還發生過游客采摘了當地村民的橘子,或者是開車壓壞了當地村民的莊稼,從而遭遇索賠,引發沖突的事情。這都說明,隨著鄉村旅游、全域旅游的發展,外地游客與當地村民之間接觸的幾率大大增加,雙方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導致糾紛和矛盾的概率也大大提高了。

站在發展旅游經濟的角度,我們當然希望旅游目的地的居民能夠對外地游客多些寬容,但是既然是游客損害村民利益在先,主要責任顯然還是在游客以及旅行社身上。在這次事件中,作為組織旅游團的旅行社也承認,游客在游玩時未經村民同意私自挖竹筍,跟自己監管不到位也有關系。所以以后旅行社在游客報名參團的時候,應該把文明教育、旅游規范,放在一個更加重要的位置來強調。

游客除了不要因為貪圖小便宜損害當地居民的利益之外,還要具備入鄉隨俗的意識,尊重當地居民的生活習慣、民風民俗、宗教信仰等等,不能因為自己的言行讓對方感到被冒犯??傊?,路邊竹筍不要挖,旅游文明不能忘,則旅游活動才能順暢、舒心。(記者 苑廣闊)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豫ICP備20023551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5 0 8063 35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