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九安醫療發布2021年全年業績快報和2022年一季度業績預告:2021年公司實現凈利潤9.13 億 元 , 比 上 年 同 期 增 長277%;2022年1-3月實現凈利潤140億元至160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幅高達400倍!
去年全年盈利尚不足10億,今年一季度一下子暴增至140-160億元,比A股第一高價股貴州茅臺還要厲害 (茅臺去年一季度凈利139.5億元,今年估計也就150億上下),如此“爆表”的業績是如何取得的?
對于2021年的業績增長,公司稱,主要是“利用多年在IVD(體外診斷產品)和FDA申請方面積累的經驗優勢,同時發揮美國子公司iHealth的地緣優勢,于2021年11月5日獲得新冠抗原家用自測OTC試劑盒的美國 FDA EUA授權。受美國奧密克戎疫情發展的影響,當地對新冠抗原檢測試劑盒產品需求大幅增長?!?/p>
也就是說,去年其子公司生產的抗原試劑盒在美國使用不到兩個月,所以盈利9億多。而到了今年一季度,“美國子公司通過自身渠道及亞馬遜平臺進行銷售,并與客戶簽署重大合同及訂單,致使該產品的銷售收入增長為公司今年以來的經營業績作出了重要貢獻?!?/p>
想想看,一季度盈利就達140-160億元,按150億元計算,除以總股本4.786億股,每股收益高達31.46元,就算今年啥也不干,以最高價99元計算,市盈率也不過3倍多。消息一出,公司股價轟出三連板,但到了周五卻從漲停到跌停,且換手率高達35.37%。
那么,其一季度140-160億的凈利是怎么取得的呢?業績預告語焉不詳。我們只能從其最近發布的公告中一窺端倪。
今年1月13日,公司稱其美國子公司與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簽訂了《采購合同》,向其銷售2.5億人份iHealth試劑盒產品,合同金額為12.75億美元(含運費)。1月26日,美國子公司在原合同2.5億人份iHealth的采購基礎上,追加采購試劑盒約1.04億人份,合同金額增加約5億美元(不含運費)。3月11日,公司披露合同進展,美國子公司已向合同對手方交貨共計約3.54億人份。至此,子公司已經履行完成上述合同的交貨義務。公司已累計收到9113.74萬人份試劑盒產品的貨款約4.65億美元。4月1日,九安醫療進一步公告稱,截至3月30日,美國子公司再次收到貨款6.45億美元。至此,公司已累計收到貨款11.1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0.47億元。也就是說,合同總金額17.75億美元(12.75億+5億)的貨款,今年一季度已收到11.1億美元。簡單計算,還有6.4億美元貨款(作為應收賬款)沒有收齊。
筆者不理解的是,總共17.5億美元(約折合人民幣111.5億元)的合同貨款,怎么會產生140-160億元的凈利潤?
如果我們按一季度盈利150億元,除以3.54億人份,得出每份試劑盒的盈利高達42.37元。近期上海疫情高位運行,上海人幾乎人人都做過抗原自測,我們被告知做抗原的成本大大低于做核酸。通常每做一次核酸自費在30至40元,而據說抗原試劑盒成本在5元左右。為什么在中國抗原成本才5元,九安醫療交付美國的抗原試劑盒,每份的凈利竟高達40多元?興許,九安的美國子公司在3.54億份之后,又簽下新的重大合同。但迄今,公司關于抗原試劑盒最新一份公告便是上文提到的4月1日。
有關信息顯示,東方生物、艾康生物、波生生物3家國內檢測試劑企業也拿到了FDA EUA授權。此外,自3月11日國內放開抗原自測以來,已有24家企業的新冠抗原檢測產品獲批上市,包括萬孚生物、華大基因、諾唯贊、復星醫藥等上市公司,九安醫療卻仍然缺席。稍稍瀏覽一下上述幾家上市公司,并未見有如此巨額盈利披露,股價也未像九安生物那樣,自去年11月以來,不足5個月漲幅高達15倍!
筆者相信,到4月底一季報披露結束后,九安醫療140-160億的盈利一定能兌現。問題是,該公司過去十年(2012年-2021年)合計利潤為9.4億元,今年一季度就賺了過去十年15倍的錢,如此重大業績變動,公司理應履行更詳盡更充分更完整的信息披露,不能僅僅一句“試劑盒產品需求大幅增長”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