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黃河新聞網呂梁訊“此次之行,讓我看到了孝義農村的巨大變化,真正感受到了鄉村振興帶來的變化!”8月7日是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韓新媒體學院武睿遠社會實踐活動的最后一天。
8月1日至7日,武睿遠和另外四個學生組建的“夏鄉日志”小分隊來到孝義市大孝堡鎮東盤糧村,開展為期一周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他們下田間、進大棚、訪村民,用鏡頭講好鄉村振興故事。
實地調研摸清全村“家底兒”
8月2日,團隊成員先至村黨群服務中心,了解近年來東盤糧村人居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鄉村治理、精神文明建設尤其是發展有機旱作農業、設施蔬菜以來的產業增收情況。
在力農合作社的育苗基地、大棚種植基地和大豆試驗田進行實地調研。這讓團隊成員切實感受到了東盤糧村在發展現代農業和設施農業(蔬菜大棚)以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對“有機旱作+特色產業”發展模式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拓寬了對于有效促進當地模式宣傳、增強區域影響力的推廣路徑的思考。
“一個村莊的發展不僅僅是農業產業的發展,更是鄉風文明、民生幸福的提升。”武睿遠和隊友們深入村中走訪了解鄉村振興的真實故事,并與村民進行交流,力求將真實的情感和故事通過鏡頭展現出來。
躬于實踐用鏡頭講鄉村故事
“這次實踐的主要目的是在村中拍攝制作創意宣傳片。”武睿遠說,通過融通電影學和農學專業知識,用拍攝短片的成果轉化方式對其團隊所研究的“有機旱作農業+特色產業”模式進行推廣。
在拍攝過程中,該團隊充分發揮了專業知識和創意思維。以劇情片和宣傳片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拍攝制作,以期將“有機旱作農業+特色產業”模式向更廣大的地域推廣。“這種方式相比較于傳統形式的宣傳片更具有吸引力也更接地氣、更容易被當地和廣大群眾所接受。”
“短片將于八月下旬在各大社交媒體平臺進行宣傳和推廣。”武睿遠告訴記者,實踐后期,團隊將與相關政府部門、非營利組織和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共同推動鄉村振興項目的實施和發展,讓更多的人看見了解東盤糧村的變化。(張麗妍)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