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報資訊】校長來了|北二外成都附中校長何光友: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創新人才最重要的特質

發布時間:2023-05-09 15:23:18  |  來源:東方資訊  

封面新聞記者 周麗梅 實習生 羅湘

在成都,以外語特色聞名的學校很多,但同時能開8門小語種課程,周課時達到6節的公辦學校,在川內僅有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成都附屬中學(以下簡稱:北二外成都附中)一所。

英語小班教學、8門小語種免費學,外語特色是北二外成都附中一張亮眼的名片;進校便面臨多語種選科,生涯規劃的起點在這所學校提前到了小學四年級;每天課前三分鐘脫稿演講、每學期每位同學有六次上臺表達自我的機會,“自信、善表達”在學生身上得到充分體現……


(相關資料圖)

建校僅四年多,北二外成都附中為何能在短時間內成為“成都最受家長關注的學校”之一?面對新高考,外語特色如何與新高考有效銜接?如何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近日,封面新聞采訪了該校校長何光友。

生涯規劃的起點

在這所學校被提前到小學四年級

新高考改革倒逼生涯規劃前置,中學強化生涯教育勢在必行。但在北二外成都附中,生涯教育的起點提前到了小學四年級。

據何光友介紹,學生入校后,學校會給每位學生提供三門多語種課程試聽的機會,先了解這門語言背后的政治文化、風俗、大學、專業等。“多語種選科,是根據自己的興趣出發,還是基于未來大學專業選擇的需要,亦或是選擇在國內或國外學習的規劃,實際上這就是生涯規劃的起點。”

如何進行生涯規劃?何光友建議首先要清楚地認識自己的興趣、特長、志向,結合自己的人生理想以及家庭期望等多方面考慮;其次,同學們也應該提前對高校招生、人才選拔方式、專業限制等要求有大致的了解;最后,同學們應該提前了解就讀學校的優勢學科,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習計劃。

解決問題的能力

是創新人才最重要的特質

新高考改革明確提出要考查學生的創新思維。挖掘和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成為中學的教學重擔。

“創新人才,最重要的特質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何才能引導學生從“善于做題”向“解決問題”轉變呢?何光友介紹,首先,學校開設了自信學堂。為培養“陽光自信善表達”的國際化人才,學校設立了演講課程。將每節課前的三分鐘留給學生,進行輪流的脫稿演講。除此之外,還進行了以年級為單位的錯峰升旗儀式,每一個較大的場合,都為學生提供了演講的機會。“一年之內,每位同學有近六次站上舞臺表達自我的機會,三年的學習生活,就會有近20次脫稿演講的機會。”

其次,學校始終以學生為中心,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每天3-4節自習課,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自我學習和探索的過程中構建知識體系,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目的。

最后,學校通過小初高貫通式培養,讓學生進行自我選擇、自主嘗試,在課程的選擇和推進的過程中不斷試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發展方向。為此,北二外成都附中開設的長板課程,為學生提供了多種出路。多語種可以作為一個長板,未來以多語種參加高考或升國外大學;對于高階思維發展較快的學生,基于興趣和文化水平,可以將學科競賽作為發展長板;英語本身就優秀的學生,可以將英語作為發展長板,在初中和高中都可進行雅思課程的學習;藝體方面能力突出的學生,可以將藝體作為長板,確定為學習和發展的方向。

培養國際視野的人才

讓工薪子弟站上國際舞臺

“讓工薪子弟站上國際舞臺”,這是何光友創辦北二外成都附中的初衷。“有見識、愛中國、懂世界”,這三個寶貴特質,是何光友對站上國際舞臺的學子寄予的美好期望。

為了幫助學生拓展國際視野,學校一方面開展了三大課程:國際理解課程,幫助學生理解、尊重、借鑒外國文化;“熊貓走世界”課程,將成都天府文化、中國傳統文化講給國外的孩子們聽;中外共建人文課程,為學生提供更生動的語言學習情境。另一方面,積極開展話劇演出、模擬聯合國等各類綜合課程,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拓展國際視野。

“中華民族有著非常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們會將中國文化根植于各類課程。”何光友強調,北二外成都附中每個學子夢想的起點是為了中華的崛起而讀書,即使今后走出國門了,也是為中國而站立世界中央。引導學生開拓國際視野,厚植家國情懷,不管走在世界的哪個角落,都要肩負起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責任和擔當。

作為一名普通農村家庭走出來的教育者,何光友深知“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許多普通家庭的孩子,有登上國際舞臺的夢想,也有著不俗的實力。辦一所學校,有著高質量的外語教學條件,能夠幫助工薪家庭的孩子登上國際舞臺,綻放自己的魅力,是他的美好愿景。

關鍵詞: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