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只有把生態文明教育融入育人全過程中,才能培養出具有生態文明價值觀和實踐能力的建設者和接班人。2015年起,重慶交通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以下簡稱“學院”)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實踐教學體系,依托政校地企共建的建筑類專業傳統村落國際研習基地,圍繞西南地區的山河湖海等自然資源和傳統村落等人文資源,組織學生開展“青山綠水”的實踐育人大課堂。系列實踐教學活動在提升學生實踐應用能力、增強綠色生態意識的同時,也為傳統村落的可持續發展持續賦能。
(相關資料圖)
跨專業聯合實踐教學中的“綠色課堂”
江津石蟆鎮中壩村有“長江入渝第一島”的美譽,悠久的農耕文化、豐富物產和厚重人文讓中壩島呈現出“百年農耕原鄉”的模樣。2020-2021年,學院先后4次組織建筑學、風景園林和城鄉規劃學生前往中壩島研習基地開展跨專業實踐教學活動。師生共同組成的重慶市設計下鄉工作室以“鄉村生態景觀營造”為切入點,為踐行兩山理論、提升傳統村落生態景觀質量、促進鄉村人居生態環境的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學生針對島上的自然環境資源、農田資源、駁岸、濕地、野生動植物棲息地、歷史環境要素、人居生態環境智慧等展開實測與記錄,與居民代表、政府工作人員進行面對面的座談交流,形成了完整的中壩島生態環境認知報告。三個專業的同學從不同的角度、視野、問題解決方式和設計方法生成了鄉村振興的各種思路,充分利用島上優勢,從生態、形態、文態、業態四個方面制定了中壩島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規劃,并開展風土建筑設計和生態系統保育,為中壩島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切實目標和可行策略。學院通過推動建筑學、風景園林和城鄉規劃學生跨專業組合參加聯合實踐教學,幫助中壩島形成了“多態融合”“多產共榮”的鄉村盛景,也培育了學生的責任擔當和鄉土情懷。
跨國際聯合實踐教學中的“綠色課堂”
2016-2019年,學院與比利時魯汶大學建筑與工程學院聯合發起“中比傳統村落保護國際工作坊”,連續4年組織中外學生前往酉陽多個傳統村落研習基地,運用生態學等跨學科知識,圍繞傳統村落景觀保護與更新的問題開展研習。
中比學生在何家巖古寨開展研習。重慶交通大學供圖 華龍網發
隨著現代農業生產的普及,花田鄉何家巖古寨古老的梯田稻作系統已難以為繼。學生以當地特色的養殖工具鴨寮為基本形態元素,發展出提供集養殖服務、生產休憩、農業觀光一體的景觀設施,并構筑可持續的生態循環介入既有的農業生態系統之中。設計引入速生竹構筑的“輕建筑”體系、生物循環降解等綠色生態技術,并通過“生態博物館”的景觀建筑將生態教育和農業遺產保護的觀念帶進當地的生活。通過綠色生態的設計理念與營建技術,為原屋主人和外來旅客創造了綠色可持續的人居環境。
跨校級聯合實踐教學中的“綠色課堂”
除了在重慶市內的傳統村落研習基地開展實踐教學以外,學院也基于中國西南鄉村可持續發展研究聯盟的合作框架,協同貴州民族大學、西南民族大學等高校在西南地區多個省市的研習基地開展跨校合作教學。
學生在岜沙苗寨開展跨校際研習。重慶交通大學供圖 華龍網發
2022年3月,貴州省從江縣岜沙苗寨迎來了近百名高校學子,“原生態·可持續——2022屆九校聯合畢業設計”從這里啟幕。來自重慶交通大學、云南大學等九所高校的學生跨校際組隊開展實地調研,通過踏勘調查、問卷訪談等方法繼續獲取鄉村信息,深入了解岜沙苗寨發展中面臨的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等問題。接下來的3個月中,同學們以岜沙苗寨為設計研究對象,立足建筑學、城鄉規劃和風景園林等專業維度及學科交叉視角,思考生態文明建設理念下文化生態、環境生態的平衡和保護,共同為岜沙苗寨的發展建言獻策,助力貴州鄉村振興。
學生研習作品屢獲專業競賽獎勵。重慶交通大學供圖 華龍網發
學院院長董莉莉教授表示“生態文明建設要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高校也應在人才培養上積極行動、主動作為”。近7年來,學院依托研習基地開展了一個又一個的“綠色課堂”,學生在不斷增長見識和增加體驗的過程中培育了知行合一的精神,增強了未來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行動能力。《溯水逐鄉 尋美中壩—江津中壩島保護發展規劃》《原鄉風情 多姿中壩——江津區石蟆鎮羊石村中壩島村落保護發展規劃》等研習作品在獲得政府采納和居民認可的同時,也在“園冶杯首屆鄉村振興國際聯合畢業設計”等專業賽事中斬獲多個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