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快看:暑假過半,陪伴孩子高質量完成作業,家長可以這么做……

發布時間:2022-08-13 20:47:05  |  來源: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進入8月,不同于假期剛開始的興奮、新鮮,此時的孩子們容易逐漸產生倦怠,作業不寫、計劃讀的書也不看......這時,家長如果放任下去,孩子容易患上“暑期綜合癥”,將很難適應開學的節奏。重慶市兼善中學吳小霞老師給出建議,讓完成暑假作業擁有親子共同陪伴、互相賦能的雙向動力。

陪作業中容易出現的問題


(相關資料圖)

作業做了沒有?

因為工作忙,應酬多,壓力大,要賺錢……需要養家糊口的家長們,常常也覺得身不由己,根本沒有時間陪孩子寫作業。所以,見到孩子也只能問一句:作業做了沒有?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這句話成了父母的口頭禪,還成了父母對孩子的關心語和問候語。這句話凝聚了父母的幾多期望,也包含了父母的多少焦慮。就算孩子回答了,也不代表他已經做作業了。久而久之,孩子要么用敷衍的態度應付我們,要么叛逆地表達不滿,要么熟視無睹。

你怎么那么磨蹭?

陪著孩子寫作業時,家長逐漸會嘮叨責備。“字寫好看點!”“背需要挺直。”“寫快點嘛!”“這么簡單都不會!”“你怎么那么笨!”見著孩子做作業磨蹭,就開始催促;發現孩子簡單的題做錯了,就血壓飆升;看到孩子書寫馬虎,就情緒失控。最后陪作業陪得身心俱疲,爸爸咆哮,媽媽郁悶,一家人也跟著受罪。

但是,當我們不斷地發脾氣、批評責罵的時候,孩子感受不到關愛、信任和肯定,而是被批評、否定和傷害。削弱的是孩子的自信心,加劇的是孩子的恐懼心。長此以往,孩子的學習興趣減退,學習熱情銳減,最后,學習也變得被動。

我看不懂孩子的作業

有的家長會說,孩子年級尚小,我能夠輔導作業。可是,隨著年級升高,學習科目增多,知識難度變大,自己越來越愛莫能助,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父母認為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去輔導反而會影響孩子,看見孩子寫作業,就趕緊遠離視線,生怕打擾了他,甚至因為孩子的一句“你看得懂嗎”而羞愧萬分。

自身文化程度低,并不能成為借口,家長們還可以監督、鼓勵、陪伴,做孩子堅實的后盾。因為,重點不是輔導作業,而是陪伴。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指家長的習慣、品格可以影響和教導孩子,而不是知識。

做作業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長們可以暗示,但不能代替,更不能包辦。家長的任務是讓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塑造孩子正直的人生品格。這才是陪伴作業的目標,而非單純地講題教題。

陪作業中需要樹立的觀念

陪作業需要堅持

有人說陪伴孩子做作業是“渡劫”,但如果僅僅因為一兩次“渡劫”失敗,就放棄陪伴孩子學習,那么這場“渡劫”才是真正的“萬劫不復”。

堅持陪伴學習,才能讓孩子感受到陪伴的安全感,從而更愿意接受父母的陪伴;堅持陪伴學習,才能促進親子關系,讓父母能夠真正了解孩子的思想動態,孩子也才能感受到父母的良苦用心,這樣親子溝通才會更加暢通;堅持陪伴學習,孩子也會從中感受到堅持的力量,并學會堅持,這對孩子未來的影響會更加深遠。

陪作業是陪習慣

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需要由外部支配到內部控制的過程,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不穩定到穩定的過程,是好習慣與壞習慣不斷斗爭的過程。所以,這需要父母持續地監督和養成強化。

因此,家長們要培養孩子優先、按時寫作業的習慣,珍惜時間、不磨蹭的習慣,懂得整理的習慣,專注的習慣,書寫認真的習慣,自主思考的習慣,做事有效率的習慣……這些習慣在陪作業的時候完全能夠養成。

陪作業需要循序漸進

陪作業也有一個由扶著到半扶,再完全放手的過程。有家長說:“我要培養孩子獨立,未來需要孩子自己學會生存。”但是,培養是一個過程,需要有目標,需要時間,需要必要的教育和訓練,包括父母的引導和指導,所以這個過程并不是一次訓練就能完成的。

舉個例子:孩子還未養成自覺做作業的習慣時,父母可以給孩子當老師,督促孩子完成作業;孩子已經有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后,可以讓孩子給父母當老師,鼓勵孩子講題,從而達到及時復習和練習各種學習技能的目的;當孩子已經懂得自我激勵和自我監督的時候,就讓孩子自己給自己當老師,通過作業來進行內化和反思,進而按照自己的節奏與方式自主學習。

父母認真學習勝過一切

所有的陪作業方式都只是外圍戰,真正要激發孩子的自主學習,父母就得作為孩子最好的榜樣,自身就得有認真學習的態度和樣子。

當家長們以一絲不茍的態度做事的時候,就是在告訴孩子“你也可以認真學習”;當家長們迎難而上解決問題的時候,就是在幫助孩子樹立百折不撓的人生態度。當孩子被父母影響著,熏陶著,他也更容易沉下心來關注自己,并從心靈深處,生發出自驅的力量,勇敢地發現自我,挖掘自我,修正自我,提升自我。所以真正的陪伴,是家長把自己的努力學習、認真做事作為榜樣,與孩子一起實現雙向奔赴,共同遇到更好的自己。

有效陪作業的方法

長線培養法

陪孩子寫作業,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困難,而應該思考三十年后孩子會是什么樣的,在陪伴完成作業的同時,注意培養孩子未來的能力。比如,認真完成作業就是在培養完成任務的積極主動性,懂得處理作業的壓力就是在鍛煉應對未來工作的承受能力,完成作業的過程是在培養系統思考的能力,堅持認真完成作業則是在訓練克服困難的毅力。

如此,我們用長線培養法,就需要明白每個孩子的個性不同,成長環境不同,遇到的問題也不盡相同,因此,家長需要接納自己的孩子,順應自己孩子的天性,發現自己孩子的特點,用長遠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和培養孩子,而不要僅僅局限在要做完作業的短視上。

耐心前提法

陪孩子寫作業,拼的不是父母的能力,而是父母的耐心。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教育需要耐心,孩子才會穩健,后勁才會充足。

對孩子耐心,允許孩子寫作業的過程中出錯,并等待孩子發現錯誤,改正錯誤;對孩子耐心,是在教導孩子的時候耐心講解,站在孩子的角度,而不是覺得他一遍就能聽懂,或者感覺自己對牛彈琴就火冒三丈;對孩子耐心,是相信孩子能慢慢有自己解決作業中問題的能力,并不斷給孩子創造成功的機會,給予他自信。

創造學習角

父母對孩子學習最大的幫助是什么?給予孩子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創造一個學習角。陪作業,需要營造一個孩子更愿意寫作業的地方。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集中精力,不受干擾,才能保證一定的學習效率。

所以,給孩子設立特制家庭作業區,保持環境安靜,這樣孩子對待作業的態度就會更加重視,更容易進入專注的狀態;同時要注意書桌整潔,以保持內心清凈,這樣效率和注意力更容易持續提升;此外,選擇合適的桌椅,讓孩子學習時能夠更加舒適;最重要的是,避開分散孩子注意力的小貓小狗,尤其是電視和電子產品。

延遲滿足法

有的孩子回家后,喜歡先玩耍再做作業,甚至會拖到快要睡覺的時候,才慌慌張張地寫作業,最后導致作業質量不高,第二天精神不濟。長期如此,慢慢就養成了拖延的壞習慣,周末作業拖延,周一精神不振;假期作業拖延,開學前兩天再狂趕作業。這樣的惡性循環,讓孩子逐漸喪失自律精神、學習熱情,影響到未來工作的習慣和效率。

所以,家長要注意培養孩子先學后玩的意識,回家后先寫作業,寫完再玩耍,不能先玩手機或者電腦,所有的玩耍都要放在作業完成后,這樣才能幫助孩子習慣延遲滿足,而不是即時滿足。

固定時間法

“固定時間”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每天在固定的時間里進行學習。設置家庭常規日程表,讓學習時間像吃飯睡覺一樣,形成條件反射,最后變得跟呼吸一樣自然,尤其是假期,每天設置固定時間來完成作業,就能避免開學前趕作業的情況。

其二,固定作業完成的時間期限。讓孩子自己設置一個完成作業的時間,并且長期堅持,慢慢地孩子就會根據作業量自我評估時間,自我進行規劃,并且注重效率的提升。

塑造儀式法

在做作業前,可以變得有儀式感,讓孩子感受到做作業是一件嚴肅且需要專注的事情。有時候,成年人眼中沒有必要的動作,但對孩子來說卻是意義非凡,也是莫大的鼓舞。比如,做作業前,做好所有準備工作,上好洗手間,洗好手,削好筆,放上一個“請勿打擾”的掛牌,整理好書桌,把每天完成作業當成一次特殊的旅行,一次創造的過程。這是一種學習態度,更是一種生活態度。

一次一事法

在做作業的時候,有的孩子一邊看電視,一邊做作業;有的孩子一邊聽音樂,一邊做作業;或者一會兒又去上廁所,一會兒又去吃東西,時間在不知不覺中就浪費掉了。

所以,家長要給孩子一種意識:一次只能做一件事情。人的精力畢竟有限,不能一心二用,要做好一件事情,就需要全身心投入,不能心猿意馬。做作業就做作業,不要東一榔頭,西一棒槌。這樣才有助于培養孩子的專注力,提高做事的效率和成功率。

花式表揚法

陪孩子做作業,是讓孩子愿意做作業,而不是讓孩子討厭做作業。所以,我們要不斷發現孩子的優勢,并不斷地強化。在孩子做好作業的時候,及時對孩子給予正面的反饋,用各種描述性表揚鼓勵自己的孩子。

比如:“哇,你說了9點完成,真的就9點完成了呢!”“你在閱讀啊,不用提醒,我寶貝都能做到了!”“今天安排得很恰當啊!”當我們不斷地發現孩子點滴努力和進步的時候,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合作、自信,最后逐步變得自立。

記錄評估法

提升孩子做作業效率和質量的方法,還需要家長堅持進行評估。在做作業前,讓孩子記錄好學校作業,列好作業清單,避免漏掉作業;然后,對作業進行整體安排,規劃必要的時間完成必要的作業,并在做好后評估作業完成情況。評估人慢慢由家長引導到孩子自主填寫。

平行陪伴法

在陪伴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家長不要用“居高臨下”的方式,也不要用“不斷挑刺”的方法,更不要是“全部包攬”的做法,或者打著陪伴孩子的旗號,自己在旁邊玩手機。這些都不是和孩子平行的方式,家長沒有和孩子站在平等的地位。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孩子做作業,我們坐在旁邊閱讀,或者專注地做自己的工作,當孩子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就耐心引導,不需要的時候,我們就安靜地陪伴。家長要用自己專注的態度引領孩子,感染和熏陶孩子。

引導自立法

當孩子遇到作業困難的時候,千萬不要急于馬上告訴孩子解決方法,而是要先引導孩子自己思考,自己解決。比如可以問問:“這個問題,你是怎么想的?”“你先試著自己解決。”千萬不要直接給孩子答案,或者直接講解,避免孩子產生惰性思維和依賴想法。當孩子自己提出解決方法后,我們再因勢利導。而且,這種方式有時候需要家長多示弱,讓孩子給家長講解清楚,這樣才能讓孩子逐步走向自立。

逐層疏通法

當我們要求孩子做作業,孩子卻被電子設備所吸引,久久無法行動的時候,我們不要用反復嘮叨、哄騙討好、大喊大叫的方式處理,而是用幾個步驟進行逐層疏通:

①停下我們的事情,站在孩子面前,表明父母是認真的;

②等待孩子停下手中的事情,要求他抬頭看著我們,此時,千萬不要冒火,耐心等待;

③冷靜、平和、堅定地告訴孩子,需要做什么;

④需要孩子告訴我們,他應該做什么,此時孩子也許會抗拒,那么需要我們不斷堅持,繼續等待他平靜下來;

⑤ 堅定地等待,等待是非常強大的力量,這一步需要時間,但不會比用在嘮叨、講道理,生氣上的時間多,等待過程會促進孩子的自我反省;

⑥如果孩子抗拒,那么我們可以用理解感受的方式軟化孩子的抗拒;

⑦孩子執行后,務必定好下一次的規則,并且父母需要堅決執行。用這樣的方式,能避免發生親子沖突。

臺階遞增法

從陪伴作業到自主學習,是搭建臺階,逐步放手的過程。由“父母要求我這樣做”,到“我懂得怎么做”,再到“我要求自己這樣做”是一個逐步完成的過程,也是一個逐步遞增的過程。

比如一二年級,主要由父母控制學習;三四年級,慢慢放手,孩子自己掌控一部分學習;五六年級鍛煉孩子自主復習;七八年級鍛煉孩子選擇判斷,自主決定學習;高中,自主選擇學習進度;大學,自己選擇學習內容。所以,父母陪伴作業需要從小逐步搭建臺階,幫助孩子一步步走向自立,這也是陪伴學習的最終意義所在。

寫作業的目的最終是讓孩子完成學業,幫助孩子在收獲中得到知識上、技能上、思維上等各方面的成長。所以,平日里家長可以多和老師聯系,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多和孩子進行溝通,與老師、孩子形成合力,共同促進孩子學習成績的提升。

關鍵詞: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