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鄉村要振興,人才必先行。7月初,重慶理工大學會計學院組建了“教授+博士+碩士”的實踐隊伍,圍繞鑄穩鄉村振興方向這一主題,赴涪陵區南沱鎮睦和村進行了“三下鄉”社會實踐。
【資料圖】
會計學院“三下鄉”社會實踐團由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青年博士韓梅芳具體指導,學院輔導員以及工商管理方向的研究生和會計、財管管理、審計等專業的本科生組成。本次實踐團致力于調研農村基層組織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以及相應的解決對策和措施。團隊成員具備管理、經濟、法律及企業管理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與此次鄉村振興研究相契合。
在6天的調研中,團隊以涪陵區南沱鎮睦和村為研究對象,采用實地調查、深度訪談等方式,對該地區村民獲得感、幸福感和鄉村振興工作開展情況進行了調研,并邀請到睦和村黨支部書記、村委主任劉家奇,黨支部副書記、村委副主任冉堰龍,村團支部書記秦翠蓉就鄉村振興建設工作情況,與調研團隊進行座談交流。
黨支部書記、村委主任劉家奇正在做分享。學校供圖 華龍網發實踐團調研睦和村村民。學校供圖 華龍網發實踐團調研睦和村村民。學校供圖 華龍網發劉家奇談到,鄉村振興政策實施以來,睦和村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實現全面高質量脫貧攻堅目標,健全了鄉村治理工作體系,激發了農村發展活力,切實解決群眾的所需所盼,在“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個方面積極完成鄉村振興的總要求。
韓梅芳老師對睦和村現階段取得的成果表示了極大的敬佩與認同,特別是睦和村在村支兩委的帶領下,積極踐行“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當提到睦和村今后的發展規劃時,劉家奇書記充滿信心地提出了他的“六字致富經”,即“土里栽樹子”“四季賣果子”“家里開館子”“就地進廠子”“外出掙票子”“青山變金子”。為了實現“六字致富經”,睦和村將繼續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引領作用,加強對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的思想教育,并且按照因地制宜、因村而異、因地施策的科學原則,多舉措并舉努力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實踐團走進南沱鎮政府調研。學校供圖 華龍網發團支部書記秦翠蓉正在做分享。學校供圖 華龍網發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青年博士與當地村干部交流。學校供圖 華龍網發韓梅芳表示,會以實地調研結果為基礎,結合村干部的分享和團隊內部的思考,帶領研究生重點從“搬得出”“安得穩”“能致富”三個方面進行總結分析。
“搬得出”,即針對三峽移民搬遷工程,基層組織和村支兩委如何讓村民離開世世代代耕作的故土,重新開始新的生產生活模式。
“安得穩”,即面對人均耕地面積不足8分的困境,基層組織如何轉變思想,結合地方特色和特點,積極開展產業轉型。以及面對在轉型過程中的資金、技術、產品品質和品牌等一系列問題,探索出一條“村兩委+合作社+果協+公司+基地+果農”的運作模式,統一銷售價格,讓果品產業切實能夠助推農村農業發展。
“能致富”,即如何多方引進技術、改良品種,防范風險,拓展銷路,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平臺,“以節促銷”“以節增收”“以節興旅”,傳承鄉村文化,增加村民的經濟效益,營造生態宜居的風貌,真正讓村民的生活富裕起來。結合睦和村的鄉村建設和發展歷程,深入剖析睦和村在產業結構轉型調整和產業興旺中的經驗,形成全面推行鄉村振興的典型案例。并通過對調研資料的整理和分析,為當地進一步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和全面鄉村振興提供政策建議。總結梳理成篇,真正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學校相關負責人表示,鄉村振興的實現需要青年力量的注入和助推,青年大學生有知識有文化,把青年融入進鄉村振興的戰略統籌發展中,將有助于早日實現農民富、農村美、農業強的鄉村振興目標。
關鍵詞: 重慶理工大學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