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重慶科技學院是重慶市統戰部鄉村振興幫扶集團成員單位,“智能烘干房”是重慶科技學院自行研發的科研成果。將“智能烘干房”運用到鄉村振興領域,是重慶科技學院落實鄉村產業振興,聚焦農業靶向發力,解釋農產品“晾曬難”突出問題的具體舉措。
重慶地理環境特殊,山高路不平,農副產品“晾曬難”問題突出,常常出現“豐產不豐收”的情況。2016年,重慶科技學院組建了智能烘干設備研發團隊,多次對產品技術創新升級、技術壁壘迭代組建,研發了“烘干房”專利。兩年后,學校繼續科研投入,將專利轉化成產品“智慧烘干房”,采用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針對不同農副產品烘干工藝研究,實現了烘干設備的系列化、智能化、網絡化。重慶科技學院“智慧烘干房”研發團隊負責人介紹,該烘干設備可以廣泛用于香菇、羊肚菌等菌類、枸杞、黃芪、黨參等中藥材和黃花菜、菊花、花椒、辣椒、大棗、葡萄等果蔬的烘干。既滿足了農戶對農產品深加工的需求,又降低了農產品深加工成本,提高了農副產品的品質,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入,提升了農業現代化水平,得到了廣大農戶的認可和肯定。
農戶在露天晾曬香菇劉懷旭供圖 華龍網發為切實做到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即符合市場需要,又能解決實際問題。2019年8月19日,重慶科技學院調研組來到巫溪縣天元鄉開展產業發展及烘干需求調研。鄉政府領導介紹,新田村建成了一個年產香菇100萬斤、60萬菌袋的香菇產業基地,寶坪、象坪等村實施魔芋技改350畝、新種植500畝,在天元村新建成200畝藥材基地一個。陰雨綿綿的天氣,農民幾乎沒辦法晾曬,導致產品發霉,老百姓經濟受損,政府目前正在規劃2臺烘干設備,用于烘干香菇和中藥材云木香。考慮到深秋正是中藥材的采收季,重慶科技學院立即決定,為天元鄉無償贈送智能烘干機,以緩解農民壓力。自此之后,重慶科技學院就踏上了一條以技術創新為抓手,以精準扶貧、鄉村振興戰略為導向,讓“智能烘干房”成為鄉村振興“加速器”的特色之路。
重慶科技學院黨委書記黎德龍調研巫溪縣田壩鎮巖灣村劉懷旭供圖 華龍網發2020年,重慶科技學院在讀本科生楊杰文,在導師和師兄的帶領下,加入重慶科技學院“智慧烘干房”研發團隊,傳承了研發多年的智慧烘干房項目,實現的產品的更新迭代。楊杰文帶領團隊利用流體仿真軟件對烘干房的結構進行優化,并針對不同農作物的烘干工藝進行改良,解決了傳統烘干房的烘干不均的問題,并根據國家的“雙碳目標”對烘干房的熱源技術進行升級,使用更加節能環保的熱泵技術,設計了新型空氣能熱泵烘干房。2022年,楊杰文帶領的團隊成員實地考察了重慶科技學院的鄉村振興示范點——重慶市墊江縣大石村,根據地域狀況和氣候情況,結合當地香菇基地和花椒基地產業發展現狀,為大石村定制開發了烘干設備,切實解決了當地存在的農作物烘干問題。
重慶科技學院學生楊杰文和團隊成員調研墊江縣大石村蘑菇基地任連城供圖 華龍網發一邊加大科研力量,一邊建設國家、回饋社會,重慶科技學院通過多年的科技探索和技術創新,為鄉村振興發展戰略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短短三年的時間,重慶科技學院“智慧烘干房”研發團隊,已累計行程6萬余公里,踏遍祖國大江南北,“智能烘干房”已在重慶、四川、甘肅、新疆等地得到廣泛運用,直接帶動貧困戶就業120余戶,為農戶人均增收約1000余元。學校通過發揮自身優勢和積極動員社會力量,自2019年以來,已為重慶市深度貧困鄉鎮捐贈智能烘干設備18套, 價值約230萬余元。“智能烘干房”已為鄉村振興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加速了鄉村產業發展,為助力“三農”、推動鄉村振興獻上了高校的一份科技力量。
重慶科技學院為墊江縣大石村捐贈的烘干設備高逸峰供圖 華龍網發關鍵詞: 重慶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