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信息:重慶濱江實驗學校建校80周年校友尋訪錄⑩宋乃慶:在教育之路“跋涉”出人生的“不尋常”足跡

發布時間:2022-06-17 05:48:49  |  來源: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宋乃慶 李曉慧 攝

6月上旬的重慶,尚不算炎熱。教育部西南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主任宋乃慶與昔日玄壇廟小學(現重慶濱江實驗學校)同窗毛朝倫、徐融、束嘉惠、鄒開曼、鄧世模等好友應邀回校參觀,他們帶著對重慶濱江實驗學校80歲的生日祝福,在學校領導的陪同下,重溫美好的小學時代。

座談會間,這位年過七旬的濱江學子談到人生各個階段,依舊能很快閃爍出“那時那景”的片段。面對同學,他說,學校現在變化很大,舊貌換新顏,從操場、校舍到圖書館都很漂亮,但是我們還是更懷念讀書時候的樣子,因為那是我們的童年歲月;面對老師,已經作為當代教育名家的他說,我將終身銘記老師對自己的啟蒙教導,師者如光,微以致遠……


(資料圖)

記憶里的“玄壇廟小學”

“玄壇廟小學,是我的母校。1956-1960年間,我在這里度過了小學4年的美好時光。”說起玄壇廟小學,宋乃慶總能滔滔不絕,眉眼間竟是如少年一般的神采奕奕。他說,在孩提時期,能夠就讀玄壇廟小學,那是非常不錯的。在那個時候,學校里有美麗的荷花池,池邊上有幾棵柳樹、槐花樹、桃樹,果子成熟后同學們都能品嘗到毛桃的香甜;離荷花池不遠的地方,座落著莊嚴的中山堂,它雖不大但卻有一個干凈、整潔、美麗的小花園,放學后成了同學們玩耍的地方,學校自然也是南岸區最好的小學,而他們都是當時若干學生中的幸運兒之一。

當時的教學條件比現在差了不少,進入學校,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沒有標準跑道的運動場,還有石頭板子搭起來的乒乓球臺,學校地盤不大,都是陳舊的平房,教室安排在中山堂里。宋乃慶談到,即使在當時那樣的環境里讀書,大家還是覺得是一件很幸福的事。“雖然條件艱苦,但是老師們都很負責。”時至今日,讓宋乃慶印象深刻的還有張碧英、陳永強、鄧信君等老師,宋乃慶如數家珍似地說著老師們的故事。

宋乃慶回母校 李曉慧 攝

“在我的學生時代,老師更像是父母,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用心對待,生活中關愛著學生,教學上也非常負責認真。就像當時我們的大隊輔導員張碧英老師,不僅培養我做小隊長、中隊長、大隊長,還讓我有機會在人民大禮堂為時任市長系紅領巾。”那從那之后,宋乃慶就非常感謝張老師給了自己一個鍛煉膽量的機會。同時,張老師也會積極鼓勵每一個少先隊的干部積極做事,讓他們參加校園活動,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人生最重要的是自信心,可以說,我的人生自信就是從小學奠基的,是玄壇廟小學的老師們用愛和細節溫暖了我的整個童年。”宋乃慶談到,自己懷著感恩之心回到母校,在這里感受到了回家一般的溫暖,期盼學校能夠站在新的起點,不斷向前邁進。

不尋常的知青之路

像很多在那個時代成長起來的人一樣,宋乃慶也有過一段艱辛的知青生活。如果說有什么不尋常的話,那就是他的知青生活除了苦和累,還有多數人可能未經歷過的生命安危之憂以及對農民兄弟飽含的特殊情感。

青年時期舊照 受訪者供圖 華龍網發宋乃慶回忠縣看望農民兄弟 受訪者供圖 華龍網發

宋乃慶常說,他能有今天,應感謝當年在貧困鄉村當知青的那段經歷,感謝忠縣金聲大堡八隊農民對他的信任和關照,感謝那段曲折坎坷的歲月造就了他不屈不撓、追求上進的意志和精神,為此,他始終對知青一代人的新生充滿著萬分感激之情,始終用實際行動回報著那些樸實無華的農民給予的無私關愛。這段艱辛的日子不僅賦予了他吃苦的精神、堅毅的性格、樸素的作風和一顆感恩的心,也使他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大學學習、視為生命的教育事業和幸福美好的生活。他對工作盡善盡美的追求,更是激勵著他成為一條不尋常之路的艱苦跋涉者。

思己育人 鄉村教育的跋涉者

經歷了下鄉插隊生活的艱苦磨礪,1978年宋乃慶考上西南師范學院(現西南大學),開啟了嶄新的人生。

青年時期舊照 受訪者供圖 華龍網發

當知青、上大學、做大學老師、做教研室主任、做數學系副系主任、做校長、做教育家……今年1月,宋乃慶榮獲重慶市關工委終身成就獎。而這背后,更源于他為教育事業奮斗近50個春秋,與鄉村教育結下深深的情緣。雖然他現在已退休了,可心里始終惦記著西部山區的學校和孩子們,不顧年高和身體疲勞,長年累月奔走在西部地區農村中小學,每年工作不下200天,為西部鄉村教育振興吶喊助威。

“我在農村當過知青,我知道那里的情況是什么樣子。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自己肩負教書育人的責任重擔,所以我常常用自己艱辛求學的經歷向鄉村的孩子們傳遞只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的硬道理,教導孩子們在任何艱難時刻內心都要充滿希望!充滿陽光!基礎教育尤其是農村基礎教育改造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希望用我的綿薄之力為鄉村做點貢獻。”2011年下半年,宋乃慶退出領導崗位后,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和學術影響力,全身心投入鄉村教育的調查研究、幫扶支教、教學研究工作。針對西部地區基礎教育狀況,先后主持編寫《小學數學文化讀本》《小學數學文化叢書》和《小學數學教育概論》《中學數學教育概論》《中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義務教育改革開放40年》,開展《教育對經濟貢獻度的研究》《西南農村地區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研究》等課題研究,這些研究成果對國家制定西部教育政策、提升教育對經濟的貢獻、普及數學文化教育等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2016年,宋乃慶再次受教育部委托,毅然承擔起“西藏教學改革支持活動”任務,為提煉第一手教學經驗,先后帶領團隊20次深入藏區中小學開展實地調查研究和教學交流,進行名師培訓、建立基地,順利完成了《西藏教學改革支持活動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有力配合西藏完成了首屆教學成果獎評選工作,為推動西藏教學改革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舉措,受到教育部領導和國內頂級知名專家學者的高度評價。

任何一個人的人生追求都會以不同程度、從不同層面在他的人生軌跡上反映出來。有教無類是教人者的成就境界;知非即舍、當仁不讓是求學者的成就境界;宋乃慶的思己育人以及他對自由學術氛圍的追求將教育者與學者的成就境界演繹得淋漓盡致。

關鍵詞: 實驗學校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