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幼兒園教育教學穩定發展 用法律為孩子們的成長保駕護航

發布時間:2021-08-06 08:30:08  |  來源:中國青年報  

連續4年關注未成年人普法教育

東南大學學生“拎”著法律出課堂

胡馨月又把法律從課堂帶出來了。

6月1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以下簡稱“未保法”)剛剛落地實施。胡馨月和同學們就把未保法中有關校園欺凌的最新內容帶到了南京市江寧區的三所幼兒園。

在幼兒園,他們為老師們帶來了預防校園欺凌的專題普法講座,希望“促進幼兒園教育教學穩定發展,用法律為孩子們的成長保駕護航”。

胡馨月是東南大學法學院青語傾言普法宣講團的大學生志愿者。從2017年宣講團成立起,這支“學生自主”“學院自助”的志愿者團隊,就一直關注著未成年人普法教育和身心健康問題,通過開展各類特色普法活動,推動全民普法、全民守法。

對學生來說,親身實踐往往比課堂更能發現實際問題。在普法過程中,志愿者團隊發現,當下不少普法方式與實際需求并不適應,其中未成年人普法教育方式更為明顯。

“志愿者服務組織自主弱”“責任制尚未得到落實”“普法講師團的作用發揮不明顯”“考核評價機制不健全”……慢慢地,很多問題暴露在大家面前。為此,宣講團成員開始嘗試創新大學生社團參與未成年人普法教育機制。

2018年暑期,團隊與南京市江寧區美麗鄉村普法服務中心合作,開始走進南京市江寧區的各個社區,進行普法實踐調研。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傾聽當地群眾的實際困難,再深入開展法律宣傳。

2019年,在開展“百校法治宣講”活動中,團隊到河北省和山東省調研。他們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對癥下藥”,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為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為當地基層法律服務出謀劃策。

2020年疫情期間,不能開展線下活動,團隊志愿者就聯系到湖北省乘馬崗鎮中心小學和孫家灣小學,進行線上直播普法授課。

東南大學法學院學生秦嘉茵說,暑期社會實踐中,他們在每節普法課程后都會出5-8個“隨堂”問題,檢測發現,受眾只能答上講解過的知識點,但仍沒有理解背后的法理。“僅線下授課這一種方式普法,明顯不足,受眾接收的法律知識是零散的、沒有體系的”。

2021年,團隊在幾年實踐的基礎上,開始思考將實踐經驗轉化為理論支撐。他們總結出“潤滑劑”“暖心劑”和“清新劑”的普法方法,探索出了多主體合作普法機制和“微信-微博-微視頻”立體宣傳網絡。

為解決目前社會普法機制聯動較差的問題,團隊認為,大學生社團要發揮“潤滑劑”作用,利用專業知識,尋求“政府-高校研究基地-大學生社團-社會組織-服務點”5個維度在普法力度、維度和受眾黏度3個方面的協同發力。

他們成立大學生普法講師團,依托東南大學法學院“江蘇省青少年工作研究基地(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與江寧區美麗鄉村普法服務中心,定期開展志愿者培訓大會,傳遞奉獻精神。

在未成年人普法教育方面,他們完善普法文化產品組合,追求多元化。通過比較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的階段特征,尤其針對留守兒童、問題少年等未成年群體的特殊,強化分層分類,增進未成年人互動式體驗參與感。

他們聚焦未成年人特殊群體,對特殊學校的未成年人,提供有針對的暖心普法教育。對缺乏父母陪伴的留守兒童,缺乏法律意識與家庭教育、內心敏感孤獨的問題少年,在普法的基礎上增加心理疏導、未來發展規劃等針對內容,讓孩子們在普法活動中收獲知識更獲得溫暖。

團隊還將以普法文化產品創新為切入點,B站、抖音、微信公眾號三位一體,通過制作普法短視頻、撰寫普法小文章等,發揮文化產品的“清新劑”作用。(記者 楊寶光)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豫ICP備20023551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5 0 8063 35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