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進校園還是難以全面有效推進 卡脖子問題在哪里?

發布時間:2021-06-07 16:38:18  |  來源:光明日報  

邯鄲小學生戲劇節常年不斷,連云港戲曲校園專場由少變多,南京林業大學戲曲化妝體驗別具一格……當前,戲曲進校園正在全國緊鑼密鼓地開展。然而,點上有突破、面上難展開,常態化、機制化、普及化還沒有真正有效形成,離全國所有大、中、小學每個學生全年免費欣賞一場優秀戲曲演出的任務還有不少差距。政策有要求,學校有意愿,學生有需求,業界有共識,可戲曲進校園還是難以全面有效推進,卡在哪里?

經驗告訴我們,有堵點才會卡。當下,社會環境變了,生活節奏快了,拖拉的唱腔、艱澀的唱詞,使現代人很難一下子轉換語境;學生課業負擔重,課外輔導多,分身乏術,很難有心情坐下來慢慢欣賞;戲曲進校園無法孤軍奮戰,校本教材的編修、課時調整、經費補充等細節的完善一時不到位;戲曲演員借助公共文化服務,讓戲曲進校園制度化、規范化,缺少相應的統籌……這都是戲曲進校園工作上的堵點,需要我們在涵養戲曲生態、重構傳播體系、健全激勵機制等方面動腦筋想辦法。

涵養戲曲生態是根本。戲曲進校園功夫在校外。就事論事,只能讓戲曲走而不能走進校園,解決戲曲進校園卡脖子問題,必須要有系統觀、打整體戰。校園是整個社會的一部分,全社會的戲曲生態好轉了,戲曲進校園就會順水推舟。培養全社會聽戲唱戲愛戲慣,戲曲自身須回應社會關切。很多人與戲曲之間的隔膜,不是出于不需要,而是不喜歡現在的呈現方式。這就需要戲曲關注社會發展變遷,關切生產生活變革,關懷人們情感變化,劇本創作不食古不化,唱腔身段不墨守成規,演出場所不挑三揀四,以百姓需求為自己的追求,劇本有時代感,臺詞有人情味,唱腔有時尚風,表演有互動感,讓現實題材的現代戲或新編歷史劇與現代人的情感同頻共振,在戲曲中找到精神寄托,讓大家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之余得到美的享受。培養戲曲消費群體是涵養戲曲生態的關鍵。能不能讓花錢看戲變成慣,是檢驗戲曲生態好壞的晴雨表。只有從劇本創作、舞美設計、演員表演等方面進行系統改革,去除不合時宜的老陳貨,推出雅俗共賞的新調調,闖出一個守正與創新并重、表演與欣賞互動的新局面,這才能贏得觀眾對戲曲價值的認可,打牢戲曲傳承的基礎。

重構傳播體系是關鍵。農耕文明孕育的戲曲流傳至今,充分證明其有旺盛的生命力。當下,工業文明和網絡社會對戲曲傳播提出了新的挑戰,重構傳播體系成為戲曲進校園的當務之急。傳授戲曲知識、培養戲曲受眾,是戲曲進校園的重點。戲曲演員的培養,不能脫離受眾,高深的專業講解、嚴苛的規范表演,不僅無助于戲曲進校園,相反會讓初涉戲曲的青少年望而生畏,進而望而生厭,良好的初衷會走向事物的反面。只有從戲曲初級知識的普及開始,找到戲曲的故事與現代人的關聯,通過雅俗共賞的折子戲讓戲曲自帶光芒,這才能讓青少年從心底喜歡上戲曲。與此同時,還要在校本教材、課程設置、師資配備、專業演員參與、戲曲活動等方面進行流程再造,借助網絡傳播,擴大影響力和覆蓋面。

健全激勵機制是保障。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接收,不斷擴大戲曲“朋友圈”,離不開機制的激勵和保障。擴大戲曲愛好者,培育更多的忠實戲迷,大學通識教育要率先突破,把戲曲鑒賞作為選修課計入學分,調動學生看戲愛戲的積極。對高校藝術門類的學生,要將戲曲鑒賞列入必修課,使其系統掌握一到兩個劇種的歷史、特點和基本程式,讓高校藝術生成為戲曲進校園的新生骨干力量。在中小學教育上,要鼓勵戲曲融入各學科,在主科知識講授的過程中,將戲曲基本理論、關鍵知識有機融入課堂教育之中,在將其列入考核的同時,對業績明顯者予以獎勵,鼓勵更多的老師視傳播戲曲知識為己任,營造一個有利于戲曲進校園的良好環境。教育主管部門不應僅滿足于搞活動,要著眼于戲曲傳播能力建設,從制度設計、經費保障、師資配備、工作考核上給予全方位支持,從而形成人人關心戲曲、個個參與傳播的生動局面。

認真貫徹中央精神,緊密結合地方實際,科學把握戲曲規律,充分尊重師生心理,戲曲進校園就會迎來滿園春色。(記者 李廣春)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豫ICP備20023551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5 0 8063 35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