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對加快推進醫學教育改革創新,全面提高醫學人才培養質量作出系統部署。就此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接受了本臺記者專訪,對這一指導意見進行了詳細解讀。
《指導意見》著眼近期和長遠,明確了“十四五”時期和到2030年的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目標,提出到2025年,醫學教育學科專業結構更加優化,管理體制機制更加科學高效;醫科與多學科深度交叉融合、高水平的醫學人才培養體系基本建立,培養質量進一步提升;醫學人才使用激勵機制更加健全。到2030年,建成具有中國特色、更高水平的醫學人才培養體系,醫學科研創新能力顯著提高,服務衛生健康事業的能力顯著增強。
吳巖介紹,此次《指導意見》堅持“有限目標、重點突出、引領未來”的原則,強調了改革創新,明確提出以“四新”引領醫學教育創新發展。
一是以新理念謀劃醫學發展。將醫學發展理念從疾病診療提升拓展為預防、診療和康養,加快以疾病治療為中心向以健康促進為中心轉變,服務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
二是以新定位推進醫學教育發展。以“大國計、大民生、大學科、大專業”的新定位推進醫學教育改革創新發展,服務健康中國建設和教育強國建設。
三是以新內涵強化醫學生培養。加強救死扶傷的道術、心中有愛的仁術、知識扎實的學術、本領過硬的技術、方法科學的藝術的教育,培養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人民健康守護者。
四是以新醫科統領醫學教育創新。優化學科專業結構,體現“大健康”理念和新科技革命內涵,對現有專業建設提出理念內容、方法技術、標準評價的新要求,建設一批新的醫學相關專業,強力推進醫科與多學科深度交叉融合。
大力發展高職護理專業教育
結構是醫學教育宏觀質量的重要指標。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認為,目前我國的醫學人才培養還存在一些結構性問題,主要表現在:醫學教育總體招生規模較大,但整體層次偏低,全科醫學人才、高層次公共衛生人才短缺明顯,高層次復合型醫學人才培養也亟待加強。對此,《指導意見》從五個方面對全面優化醫學人才培養結構提出了要求。
一是提升醫學專業學歷教育層次。嚴格控制高職(專科)臨床醫學類專業招生規模,大力發展高職護理專業教育,穩步發展本科臨床醫學類、中醫學類專業教育,適度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
二是著力加強醫學學科建設。加大醫學及相關學科建設布局和支持力度,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大力度推進麻醉、感染、重癥、兒科等學科建設和專業人才培養。 三是加大全科醫學人才培養力度。逐步擴大服務基層的定向免費全科醫學生培養規模,各地結合實際為村衛生室和邊遠貧困地區鄉鎮衛生院培養一批高職定向醫學生,加快培養防治結合全科醫學人才。建設100個左右國家全科醫學實踐教學示范基地。2021年起開展臨床醫學(全科醫學)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培養工作,擴大臨床醫學(全科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
四是加快高水平公共衛生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建設一批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將公共衛生碩士專業學位培養計劃作為公共衛生研究生教育的主體培養計劃,創立發展公共衛生博士專業學位教育,加大高層次專業人才供給。
五是加快高層次復合型醫學人才培養。促進醫工、醫理、醫文學科交叉融合,推進“醫學+X”多學科背景的復合型創新拔尖人才培養,開展高端基礎醫學和藥學人才培養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