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世界麗笙大酒店旋轉餐廳俯瞰。
城市的空間是歷史與現實、自然與人工交互的融合體。雖然歷經滄海桑田、都市演進,但我們仍能循跡發現其中隱藏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密碼。打開上海這部大書,一座座歷史老建筑、一片片文化風貌區里藏著哪些秘密?上海城市空間變遷的往事,濃縮成幾本書,在2023上海書展與讀者見面了。“社會空間視野的上海紀事”叢書、“城市風景線·徒步上海”叢書、《上海空中行走地圖》、《上海鄉村空間歷史圖記》等新書解讀空間成因、梳理發展脈絡,將城市片段連接成可感知、有溫度的文化記憶。
(資料圖片)
以探究城市空間為主題的出版物受到讀者的歡迎,其背后是文旅消費的強勁復蘇。據統計,今年上半年,上海接待國內游客1.39億人次,實現國內旅游收入1550.19億元,同比增長均超過100%。如今,“city walk”(城市漫游)在申城悄然興起,時尚潮流的“巨富長”、藝術芬芳的安福路、歷史積淀的愚園路、青春飛揚的大學路、浪漫繾綣的甜愛路……每一條馬路,每一幢建筑,每一座書店、劇院、美術館,甚至每一家小店都承載著上海文化的印記,彰顯著上海城市的魅力。
站上申城地標,發現垂直城市的無窮魅力
當下,旅游攻略書已逐漸被智能手機替代,碎片化、數字化的攻略筆記在互聯網社交平臺風行。《孤獨星球》英文版于2020年停刊,并關閉墨爾本和倫敦辦公室的大部分業務;2022年11月14日,《孤獨星球》雜志中國版官宣2023年正式停刊。與之對應,小紅書社區“city walk”筆記已超過68萬篇,“隱藏線路”“閑逛攻略”等相關筆記的熱度持續增長。“在城市空間的梳理解讀方面,海量的數字信息解答了‘是什么’,但讀者往往會追問‘為什么’。”上海文化出版社副總編輯江岱認為,實用型旅游攻略書集體退潮,探究型城市地理書乘勢而起,為人們深入認識城市空間提供全景式的專業解讀。
18個體察城市生長的節點、19棟獨特景觀的地標大樓、22幢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筑、76處橋隧通衢的前世今生……《上海空中行走地圖》通過航拍攝影,向讀者呈現難得一見的城市新景象。“作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近現代摩天都市,上海的城市發展與高層建筑的建造相輔相成。中心城區分布有不同時期、數量巨大、類型豐富的高層建筑。品讀上海城市形態的變遷歷史,可以窺見現在垂直城市演變的縮影。”該書作者之一、同濟大學教授王楨棟介紹,書中介紹的主要地標均配有二維碼,讀者通過手機掃描就能觀賞高清鳥瞰美圖。“按圖索驥,或許還可以開發多條city walk垂直路線。”
《上海空中行走地圖》開篇就把人們的視線帶入外灘,之后是老城廂;一路飛到南外灘,對視陸家嘴的中央商務區;再游走蘇州河,進入蘇河灣,去看看大悅城的摩天輪;接著去往新世界麗笙大酒店,從酒店頂端鳥瞰“中華第一街”的紛繁多彩。“書中的行走宛若飛行,不受道路的限制,可以隨心所欲地從高空俯瞰,多視角并立體化地觀賞城市這一特殊的大地藝術,還能不斷地發現‘新大陸’。”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鄭時齡感嘆。
走進都市深處,開啟當代上海的空間“密鑰”
作為一座具有海派文化特質的國際大都市,上海受到中國乃至全球學者的關注與鐘愛,“上海學”儼然成為一門顯學。談到上海的城市空間,學者們究竟在關注什么?
“空間不是空無一物,而是充滿意義。”復旦大學教授于海提起法國思想家列斐伏爾這句話。“‘社會空間視野的上海紀事’按照社會空間的方法,去梳理、說明、研究上海,探索上海的這些場所是如何生成的,在生成過程中空間和社會的互動關系是怎樣的。”據悉,叢書涉及老城廂、工人新村、“一江一河”等上海人津津樂道的城市熱詞,也追溯到上海建城之初、江南市鎮形成的歷史深處。
鄉土文化和鄉間風貌亦是構成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的重要“底圖”。《上海鄉村空間歷史圖記》指出,完整的鄉村空間由建筑、聚落、自然地理景觀與附著的民俗民間文化構成。江南水鄉的底蘊和江海交匯的環境,孕育出松江云間畫派追求開闊淡泊的境界,“九峰三泖”成為《天下名山圖》中最有名氣的低淺山丘。除云間畫派的名家,這里還孕育了陸機、陸云等歷史名人,蘇軾、米芾等名家也曾客居于此,留下描繪本地風光的名篇。
今天的上海日新月異,以一座超大規模的國際化大都市所特有的氣勢鏈接全球,我們更加感受到對托舉起這座巨型都市的廣袤“底圖”的依戀。“當傳統的生活漸漸遠去,如何在現代都市生活的背景下,拾起鄉愁,重塑鄉村的水鄉田園審美意象,需要從鄉村的自然景觀營造、人的審美情趣培育以及人與自然的活動紐帶多方入手打造。”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伍江強調,國際化大都市隱匿著江南水鄉的基因片段,這是我們理解當代上海的一把空間“密鑰”。“更重要的是,讓我們能夠從中更加久遠深入地了解這座城市的歷史脈絡,從而更加準確完整地了解我們自己。”
作者:宣晶
攝影:湯瀾
編輯:傅璐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