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州的超市和農貿市場,產自霞浦的海帶苗以優質的口感和豐富的營養,受到廣泛歡迎。
近年來,霞浦縣著力進行農業供給側改革,海帶苗產業迅速崛起。去年,霞浦海帶苗產量(鹽漬)2.5萬噸,產值約3億元。
從網紅新寵到新興業態
海帶苗又叫海帶芽、小海帶,原是養殖戶用來培育大海帶的,分苗后用不完的就拿去喂養鮑魚或銷毀。2019年,部分養殖戶嘗試將剩余的海帶苗作為食材進行加工,并在網上出售,一經上架即被一掃而空,成了網紅直播新寵。越來越多海產品加工廠、養殖戶加入其中,快速形成了海帶苗生產和貿易新業態,激發出巨大的市場空間。
從事海帶銷售的霞浦縣鹽田鄉人蘇林森告訴記者,作為火鍋絕配,海帶苗在西南、西北一帶賣得很火。2019年,他專門承包了300畝海域,養起了海帶苗。“我們的海帶苗主要銷往四川、重慶、陜西等內陸地區的火鍋店,價格在每噸1.8萬元左右,2019年共收入2000多萬元。”蘇林森說,他還帶動當地100多戶養殖戶一起養殖海帶苗,并以高出市場價1元的價格進行收購。
為促進生產,在霞浦縣政府的支持下,福建一嘉海帶苗業有限公司與中國海洋大學、集美大學、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省水產研究所等科研院校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試點推行育種技術革新。2019年底,它們在全國首次突破了良種海帶冬苗苗種繁育和養殖技術,填補了國際海帶產業在冬季進行規模化苗種繁育的空白,在霞浦縣快速形成了海帶苗生產和貿易新業態。
“目前,我縣小海帶共有三種種養模式。”霞浦縣水產技術推廣站技術員蔡珠金說,一是小海帶加小海帶,即淺海內灣養殖兩季小海帶,一般每年11月往暫養區下夏苗,經過40多天的生長周期,12月中下旬開始采收,可以收兩三水,直到翌年1月,接著投放冬苗進行第二輪養殖,至4月上旬收成結束;二是大海帶加小海帶,12月中下旬將暫養區的小海帶一次性采收回來,主要用于培育大海帶,等到翌年1月中下旬,再下冬苗養殖小海帶;三是紫菜加小海帶,即外海紫菜復種,利用10萬畝懸浮式紫菜養殖區紫菜收成后的空檔期養殖海帶冬苗。
海帶苗的養殖大大增加了養殖戶的經濟收入。當下,鹽漬海帶苗1公斤可賣到20元左右。2019年至今,霞浦縣鹽漬海帶苗產值增長近20倍。據業內人士預算,海帶苗的市場前景十分廣闊,未來市場空間可達12萬噸以上,產值可達14億元以上,將成為霞浦縣的重要支柱產業。
從民間首創到政府護航
霞浦縣是著名的“中國海帶之鄉”。2020年,霞浦縣把海帶苗養殖作為海洋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全力推進海帶苗養殖朝著規模化、產業化、規范化方向發展。
去年7月,以“生態海洋·共商未來”為主題的海帶新產業發展論壇在霞浦縣舉辦。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技術人員、業界人士等齊聚一堂,為新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出謀劃策。其間,與會人員圍繞海帶新產業的命名、海帶種苗繁育如何降成本、養殖過程中病害防控、標準制定和加工質量問題、產業全鏈條發展的可行性及合作意向等展開研討并達成共識。
霞浦縣海洋與漁業局漁業股負責人陳梅芳介紹,為了區分食用海帶苗與海帶苗種,并最終確定海帶新產業名稱,經認真研討,當地正式將其命名為“海帶苗”。
作為海帶苗的原創地和原產地,要想在市場中始終保持領先地位,必須在產品質量上下功夫。去年9月14日,《霞浦鹽漬海帶苗》團體標準通過專家審定。該團體標準的制定與實施,將有利于實現對霞浦鹽漬海帶苗生產加工過程的品質管控,進一步提升海帶苗的養殖加工技術水平,從而提高銷售終端的產品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
與此同時,霞浦縣設立鄉村振興基金,撬動4.5億元資金投入鄉村振興,試點開展生產要素抵押貸款,有針對性地推出“海帶苗倉單質押貸”,為海帶苗養殖、加工、銷售等各環節提供金融服務,增強產業發展底氣。
霞浦縣委書記郭文勝說,海是霞浦縣最大的優勢所在、潛力所在和希望所在。霞浦縣將高標準編制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加快推進四個特色水產品加工“小微園”建設,發揮群眾首創精神,推動霞浦縣由海洋資源大縣向海洋經濟強縣轉變。(記者: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