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在平臺賬戶停留存在風險 建議平臺取消預付模式!

發布時間:2022-03-01 15:10:28  |  來源:北京商報  

如今,凡是占據一席流量之地的互聯網臺,都或明或暗地將觸角伸向金融,作為金融最基礎的功能支付,由此也成為互聯網巨頭們的必爭之地。不過,目前也有少數缺位支付牌照的臺,在支付方式和資金流向上引發爭議。期在金融業務上動作頻頻的嘀嗒出行,就因為預支付模式資金管理引來消費者和業內質疑……

爭議:緣何留置結算資金

兩日,有消費者向北京商報記者反映,通過嘀嗒出行乘坐順風車,資金流向顯示收款方并非車主也非支付臺,而是嘀嗒出行自身臺賬戶:“資金為何流向了嘀嗒自身臺賬戶,這樣我們的打車費會不會存在風險?”

對此情況,2月20日,北京商報記者進行了親測,登錄嘀嗒出行App后,選定目的地、出行時間就可提前預付車費。從支付方式來看,嘀嗒出行目前主要開放嘀嗒白條、支付寶、微信支付、京東白條四類支付方式。支付成功后交易頁面顯示,收款商戶全稱確實為嘀嗒出行公司主體“北京暢行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暢行信息”)。不過,當天記者嘗試多單均未有車主接單,根據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多方交易詳情來看,退款來源均顯示為暢行信息。

不同于網約快車、出租車等按路程計費方式,乘客在乘坐嘀嗒順風車時,都需在上車時就確認上車并支付費用,這也是嘀嗒出行目前慣行的預支付模式。從資金流向看,支付費用會預留在嘀嗒臺資金賬戶,若有嘀嗒車主接單,款項會在行程確認結束后結算至車主,若無人接單則會自動退回至原支付渠道。

這一點也得到了嘀嗒出行客服的確認,2月20日,嘀嗒客服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嘀嗒順風車訂單主要采用預支付模式,乘客預支付費用在臺,若乘客行程結束之后在App操作到達之后,資金會立即到賬(司機賬戶);若未操作點擊到達,資金會在臺于4小時或12小時內到賬(司機賬戶)。

另外,北京商報記者進一步向車主采訪求證,多位順風車司機告訴記者,其在嘀嗒順風車擔任車主,乘客沒點到達,一般在車主點擊到達后臺24小時內會結算車費。其中,一位在嘀嗒臺注冊多年的車主告訴記者,“嘀嗒除去部分傭金后,結算后的車費全部留存在我的嘀嗒賬戶,我要想使用的話需要進一步綁定銀行卡,申請了才能提現,且一天只能提一次”。

需要注意的是,一旦車主忘記及時提現,這筆資金也將一直留存在車主的嘀嗒賬戶中。而這種預支付模式和結算資金流向,也引發消費者和業內質疑。后者多數認為,無支付牌照的出行臺,通過自身臺賬戶指令向車主結算交易資金,如何保證臺提供交易信息的真實?結算至車主嘀嗒賬戶的個人資金又怎么保證安全?

正如冰鑒科技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詩強說道,“資金在臺賬戶停留主要存在的風險包括資金被臺或者其財務人員挪用以及資金被黑客盜走等,之前資金挪用的情況就已經在持牌支付公司發生過,因此,一旦停留資金過多時,該類模式就可能暴露較大風險”。

博通咨詢金融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同樣認為該模式有可能存在違規風險,“嘀嗒曾在招股書里說明是和銀行合作的分賬系統,但在沒有支付牌照的前提下,如果款項都收進臺自身賬戶,萬一出現臺跑路或者資金短缺造成兌付困難,是可能會造成相應商戶和用戶損失的。另外這一模式也有很多問題沒有明示,比如系統的清結算流程是否合規、嘀嗒是否能隨意調動相關賬戶資金、有無相應的備付金準備和監管示警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日交通運輸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門聯合修訂發布的《關于加強網絡預約出租汽車行業事前事中事后全鏈條聯合監管有關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到,網約車行業實行事前事中事后全鏈條聯合監管,并強調不得非法經營資金支付結算。

回應:有第三方托管銀行監管

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身處預支付爭議的嘀嗒出行,自身并未持有支付牌照。公開信息顯示,嘀嗒出行成立于2014年,前身為專注私人小客車合乘、車主和乘客順路搭乘的“嘀嗒拼車”,2018年品牌升級為嘀嗒出行,目前是一款涵蓋了出租車、順風車產品的出行臺,以順風車為主營業務。

對于預支付資金問題,嘀嗒臺對北京商報記者給出了回應,稱“嘀嗒臺所有訂單的款項直接進入合作第三方托管銀行的資金監管賬戶。每個用戶在該第三方托管銀行都有自己的虛擬賬戶,所有清算都是在第三方托管銀行的用戶虛擬賬戶之間完成。嘀嗒臺展示的用戶賬戶金額都是該用戶在第三方托管銀行自己虛擬賬戶中的余額,用戶可以隨時提取。

不過,嘀嗒臺也指出,“為成本及風控考慮,用戶每天只能提現一次”。另對結算時間,嘀嗒回應,一般情況下,當乘客點擊確認到達,臺視為訂單完成,會立即將車費給車主到賬。如果乘客忘記點擊確認到達,城際訂單12個小時到賬,市內訂單4小時到賬。

按照嘀嗒出行所述,資金流若進入的是“第三方托管銀行的資金監管賬戶”,為何賬單詳情及交易流水均顯示收款方為嘀嗒出行主體公司?扣款信息指令是否由嘀嗒臺發出?對此問題,嘀嗒出行暫未向北京商報記者回應。

不過,北京商報記者在嘀嗒錢包中“綁定銀行卡”環節,發現了“安銀行‘見證寶’商戶服務協議”,其中提到,銀行在乙方(以下統稱“臺商戶”)所屬特定互聯網臺上(以下統稱“嘀嗒出行”)提供“見證寶”商戶相關服務,臺商戶同意銀行通過嘀嗒出行獲取商戶在臺發生的各類資金交易指令,并進行核驗、對賬。銀行與臺對賬無誤后,按照約定進行所涉交易資金相應的系統處理。

協議中還提到了“見證支付”,并稱是為解決商戶與交易對手方的信任問題,而產生的一種支付方式。商戶交易對手方(乘客)在嘀嗒臺對交易訂單進行預支付。當商戶履行完相關責任義務后,乘客在嘀嗒臺進行確認支付。在商戶通過嘀嗒臺申請資金結算,嘀嗒向銀行發送資金結算申請指令后,銀行再將對應資金劃轉至商戶綁定的銀行賬戶。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嘀嗒出行于2020年10月8日和2021年4月13日相繼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但均已處于失效狀態。在嘀嗒出行披露的招股書中,對此問題也進行了風險提示。

嘀嗒出行在招股書中提到,乘客通過支付寶、微信支付乘車費用,第二天方可到達司機賬戶。同時企業用戶進行的預付費充值費用、個人賬戶的退款結余,均存放于嘀嗒出行銀行賬戶,公司可能被視為在并無支付業務許可證的情況下作為非金融機構進行支付服務。

針對這一問題,嘀嗒出行同樣在招股書中給出了通過與特定持牌機構合作的解決方案。通過與托管銀行合作,開發了一個與嘀嗒內部系統對接的系統。截至2020年11月9日,該系統已全面運行,所有用戶的收入、支付都通過該系統結算。“但公司仍然無法保證該合作能夠完全解決付款相關風險,或是應付目前或未來的所有業務。”

業內:建議臺取消預付模式

需要注意的是,嘀嗒出行這一模式,其實與此前被監管點名整改的電商臺采取的是類似的方法,即在銀行開設一個托管賬戶進行資金結算。不過,一接監管人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盡管自身未觸碰到資金,但從信息傳達方面來說,仍未解決相關風險。

“這種模式主要看持牌機構在其中的監督作用。目前來看,很多時候外部監督機構對企業自身經營情況不了解,導致這種監督有心無力,因此,很難被監管認可。”王詩強告訴北京商報記者,主要是因為,持證機構仍是根據臺方指令進行資金清算,其中便存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無法核實交易真實,甚至有可能存在臺偽造、變造交易信息,套取商戶和用戶資金的行為。

王詩強進一步解釋道,這種模式最核心的問題是:臺能否隨時從虛擬賬戶劃扣資金,客戶賬戶資金劃扣是否需要客戶授權。如果臺可以隨意劃扣客戶資金,那么這種托管就形同虛設。此外,臺經營好壞是否影響客戶資金安全,如果企業未來經營不善,被法院凍結賬戶,客戶資金是否可以正常提取,是否存在被劃扣抵償臺債務的風險。

2017年,央行曾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無證經營支付業務整治工作的通知》指出,無證機構以臺對接或大商戶接入支付機構或商業銀行,留存商戶結算資金,并自行開展商戶結算的行為當被認定為無證經營支付業務。

針對嘀嗒出行預支付資金爭議,王蓬博指出,目前支付機構都有成熟的線上合規收款系統,而且經過幾年的梳理,備付金集中存管等條例的出臺也都在最大限度地保證用戶資金安全。建議臺后續明確資金流向,如果有涉嫌不合規的部分盡快整改。

王詩強則坦言道,最好的辦法就是盡量少讓這些互聯網巨頭觸碰資金,預支付模式并不是一個好模式,建議臺取消預付模式,改為先消費后付款?;蛘咭部膳c騰訊信用分、芝麻信用分等合作,對于信用分較高的客戶,采用“先乘后付”模式,這種模式已經在租單車、租充電寶等場景中得到很好的應用,客戶體驗較好,也可以有效降低法律風險。(記者劉四紅)

關鍵詞: 嘀嗒出行 銀行監管 資金監管

 

最近更新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豫ICP備2020035879號-15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