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普及率已達70.4% 網民規模已達9.89億

發布時間:2021-02-20 11:14:49  |  來源:中國網  

近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已達9.89億。與此同時,中國互聯網普及率已達70.4%,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據報道,業內人士表示,我國網民人口紅利呈現“從城到鄉”“從東到西”的“板塊漂移”特征。

互聯網已經融入中國社會方方面面,深刻改變了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誠如報道所稱,疫情之下,眾多互聯網平臺與應用為“就地過年”的人們提供了歡度春節的新方式。當短視頻拜年成為新年俗,千山萬水阻擋不了親情奔涌;當春節網購量再上新臺階,濃濃相思蘊藉在年貨中;當一“碼”當先成為常態,數字化便利為公眾所共享……

世界因互聯網而更多彩,生活因互聯網而更豐富。作為互聯網使用者,我們的的確確享受到互聯網帶來的紅利。故此,中國網民逼近10億,是大事,也是喜事,值得慶賀。在這種背景中,不能簡單地盯著近10億這個抽象的整體數據,更應該看到組成數據的每一個人,看到互聯網帶給每個網民的深層次改變,看到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網民群體具有的時代意義,看到中國互聯網產業發展和數字經濟繁榮等等。

互聯網普及率越來越高,帶來了什么?或許難以一言以蔽之。而從我們每個人親眼所見和切身感受,卻不難得出一個結論:互聯網全方位塑造社會,深層次改變我們的認知,以及加快推動社會進步。

中國互聯網普及率高,中國網民規模大,網民數量增長快,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國經濟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比如,近年來網絡扶貧的縱深發展,帶動了邊遠貧困地區非網民加速轉化。隨著互聯網普及和應用水平的持續提升,越來越多的人有機會、有動力擁抱互聯網,并得享互聯網帶來的種種“福利”。

以脫貧攻堅為例。去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省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考察時指出,電商作為新興業態,既可以推銷農副產品、幫助群眾脫貧致富,又可以推動鄉村振興,是大有可為的。無論“小木耳,大產業”還是“黃花菜,大產業”,電商都扮演了重要作用。此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省光山縣文殊鄉東岳村考察時強調,要積極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和快遞業務,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增加農民收入。不難判斷,農民變為網民,熟練掌握相關技能,便可搭上互聯網發展的快車道,在致富路上越走越有信心。

不獨電子商務,從在線教育到遠程醫療,互聯網帶給鄉村的是多元化的深刻變化。比如,互聯網為基層共享優質資源,為縮小城鄉差距等都做出了巨大貢獻。

令人欣慰的是,中國互聯網前沿技術不斷取得突破,特別是新基建邁上快車道。相關報告稱,截至2020年12月,我國已建成5G基站71.8萬個,推動共建共享5G基站33萬個,連接終端超過1.8億個,建成全球最大的5G網絡;培育形成100余個具有一定行業、區域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連接工業設備4000萬臺(套),產業規模達3萬億元……這一連串讓人眼花繚亂的數據,蘊含著巨大動能,不僅進一步改變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還為建設網絡強國奠定了扎實基礎。

盡管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在互聯網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仍有所欠缺,但自有獨特優勢。最顯著的體現是,數字經濟欣欣向榮,互聯網應用百花齊放。一定程度上說,在這些方面,中國處于領跑態勢。截至2020年12月,中國在線教育、在線醫療用戶規模分別為3.42億、2.15億,占網民整體的34.6%、21.7%。窺一斑而知全豹,互聯網應用依賴于技術不斷升級,而技術升級反過來可以推動互聯網應用更新迭代,這種良性循環不僅具有民生意義,對優化經濟社會發展、增強國家綜合實力都有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對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有著重大意義。比如,緊緊抓住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賦予的機遇,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抓緊布局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可有效壯大新增長點、形成發展新動能,可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占據主動。

能不能適應和引領互聯網發展,是決定大國興衰的一個關鍵變量。在迅猛發展的全球信息化浪潮中,中國已是不折不扣的互聯網大國,但稱不上互聯網強國。提高自主創新動力,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制造業、農業、服務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等等,便能讓民眾在信息化發展中擁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豫ICP備20023551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5 0 8063 35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