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咸安報道 烈日下,傘是移動的片片樹蔭,下雨了,傘是雨中盛開的朵朵小花,是人們居家生活的必需品。如今想買把傘是件很容易的事,但傘壞了想找個地方修可就不容易了。
然而在永安街道南大街社區城隍廟街,“隱居”著這么一位修傘匠——何國清,他默默無聞,堅守四十多年,用一雙靈活熟練的手,讓一把把破舊的雨傘“起死回生”,為有需要的街坊鄰里撐起一片遮風擋雨的小天地。
七旬老爹修傘40余年
(資料圖片)
10月11日上午,在熱心市民的指引下,記者在城隍廟街6號找到了何爹爹的修傘鋪。一間四平方米的小屋,門上掛著用紅色油漆手寫的牌子“修理高壓鍋和配件、修傘”。門口簡易工作臺上,尖嘴鉗、鐵錘、剪刀等各種修傘工具擺放整齊,屋內則掛滿了各種修理高壓鍋和傘的零配件。
77歲的何國清滿頭白發,一幅老花鏡,一身紅色的工作服,坐在門口神情專注地修理一把舊雨傘,陽光灑進小屋照亮了他的臉。
“我從60年代來到咸寧,做過木匠,后在80年代進入傘廠到現在,40多年了一直與傘打交道。”談及自己的修傘生涯,何爹爹很是感慨。何爹爹祖籍漢川,最開始他停薪留職在城隍廟街修傘時,這條街上有3家修傘鋪。每家生意都很好,每天修傘的顧客排起長隊,高峰時一天要修80多把傘。到了2000年以后,車輛越來越多,人們出行很少打傘,加之雨傘價格越來越低,修傘的顧客也越來越少。如今,整條街乃至整個城區都很難找到修傘鋪了,而作為一條街上僅剩的修傘鋪,何爹爹也從一天要修80余把傘,到如今一個月只能修個300余把傘。
價格低廉方便鄰里
“何爹,我這幾把傘都壞了了,幫我修下。”正說著,家住溫泉的張婆婆拿著三把舊傘過來修。
聽到有人叫他,何爹爹抬起頭,放下手里的活,接過傘,拿出傘仔細看了看。隨后用尖尖的小錐子,卡在主傘骨的半腰,讓雨傘保持打開的狀態,再用鉗子在雨傘頂部輕輕一剪,拔出舊的連接線,小傘骨便應聲散開來。何爹爹在工具袋里找來一扎小鐵線,剪上一小段后,雙手小心翼翼地理順小傘骨,然后利索地將鐵絲穿過每一根傘骨前端小孔以及“上花”(雨傘的鉸連),繞滿一圈后把鐵絲多出來的部分擰成麻花狀并固定好,便大功告成了。
一鉗,一繞,一擰,三把舊傘,僅用了10多分鐘,就在何爹爹手里變得完好如初。除了更換配件,何爹爹每次都會“隨單附送”雨傘“全身檢查”,檢查完了三把傘,何爹爹收取了20元的手工費?!耙郧靶迋銕酌X或者一兩塊錢,現在物價上漲了,零配件也不好找了,因此現在修傘換小配件是5元,換整個傘骨收費10元,最高收費都不會超過20元。”何爹爹介紹說,收費不高,這么多年來,主要為了方便街坊鄰里。
“他人很好的,我認識他幾十年啦,這一帶個個都知道,只要是誰家的傘壞了,都會拿到他這里修,幾塊錢修好又可以用很久了?!睆埰牌耪f道。
他要一直堅守下去
“我也沒什么其它本事,這些老手藝就是我最大的價值,實實在在去干?!焙蔚硎荆约簺]讀過多少書,年輕時跟著別人學習這些手藝活,從木匠到傘匠都是一步步做起來的?,F在,他不喜歡打牌,也不喜歡下象棋,只喜歡手藝活,每天上午出門到店鋪里守著,中午吃完飯休息下再過來,每個月有一份退休工資還能掙點小錢,他已經很滿足了。
談及“工匠精神”時,何爹爹搖搖頭,不好意思地笑了,“顧客拿來修,傘壞了就想到我,這也是我這么多年堅持的意義?!?/p>
何爹爹說,幾十年來,見證了修傘行業發生的巨大變化。這些蘊藏著時代記憶的老手藝正在逐漸消失,淡出大家視野。談到對于今后手藝的傳承,何爹爹表示:“現在年輕人已經沒有愿意學的了。”他說,只要他不倒下就接著干,守住這門老手藝,干到老。能用自己的雙手為大家伙多做點事,也是有意義的,也算沒白活。
記者手記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在過去,誰家的雨傘、鞋子壞了都舍不得扔,總要修補到實在用不了為止。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衣服拉鏈壞了,鞋面有了磨損,皮包略有擦痕,雨傘斷了傘骨……很多人將這些物品直接丟棄,但還是有人會想到“找人修一修”。畢竟“雨傘只是斷了一根傘骨,還有八成新,扔了太可惜。”“運動鞋沒穿兩次,只是蹭破了一點,怎么能就不要了呢?”
一雙雙靈活熟練的手,讓一件件破損的物品“起死回生”,修補物品的同時修復了心情,這何嘗不是溫暖的一幕?
修鞋、補衫、換傘骨……修補舊物,修復人心,“小修小補”就這樣成為城市生活鏈條上不可或缺的一環,為城市的繁榮發展聚集著煙火氣。
(融媒體記者:余婭敏 通訊員:劉佳敏 編輯:董盈 責編:聶國力 編審:徐雋)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