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咸安報道10月28日,在高橋鎮白水村黃安吉共同締造示范點現場,扛水泥、篩沙、抬石柱、砌磚……大家忙得不亦樂乎,原本平平無奇的一口舊塘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改頭換面、披上新裝。
“修塘村里沒有出一分錢,全部都是群眾捐錢捐物、投勞投力,施工人員也是灣子里的村民。”高橋鎮共同締造試點項目負責人劉波一邊介紹著門口塘情況,一邊向大家講解村灣未來規劃,在他的繪聲繪色的描述中,一幅美麗宜居的鄉村畫卷在大家腦海里自動渾然天成:寬闊干凈的柏油路、粉飾一新的樓房、古樸優雅的民宿、流水潺潺的小溪、花香四溢的廣場……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曾經破舊臟亂的村灣,竟締造出如今的幸福家園?前后變化巨大,到底有何奧秘?仔細品味,答案呼之欲出。
共同締造,核心要義在于群眾參與,群眾是出謀劃策人,是建設主體,是管理員,是打分者,也是共享對象。正是基于準確把握這一實踐要求,高橋鎮在共同締造示范點建設上方向準確、發力精準。
共商共謀,匯聚群眾智慧
“村灣的排水溝是明溝又寬又深,建議改成暗溝,還能拓寬道路” “村灣的福神廟隔路邊太近了,行車不安全,建議可以拆除換個地方建” “我們想新建一個公廁和村灣休閑廣場”……白水村黃安吉共同締造屋場會上,群眾紛紛發言,每一條建議都被認真記錄。
據了解,為全面收集群眾關于示范點建議,高橋鎮通過以黨員、鄉賢、群眾代表等為中心在灣子里建立10余個群眾性自治組織,將每一個群眾納入其中,全覆蓋性收集群眾建議,對于不在家的,鎮、村干部還貼心地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進行意見征詢。
“共謀,就是要發動群眾參與一起研究解決問題,我們在這方面下了很多功夫、花了很多精力,單單屋場會就開了10余次了?!备邩蜴偣餐喸焓痉饵c項目負責人劉波介紹。
據悉,自白水黃安吉示范點建設以來一共收集群眾意見30條,采納28條,已實施完成27條。
共建共管,激活群眾能量
“灣子里需要個公廁方便大家,我把我家那塊菜園捐讓出來修建公廁吧,不用任何補償?!?4歲老人陳緒民主動找上門,向項目建設理事會主動提出捐讓地塊。
像陳緒民老人這樣慷慨捐讓地塊的行為在黃安吉共同締造示范點比比皆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量力而行已成為一種風尚。
“村灣建設我們堅持花小錢、辦小事、辦成事的原則,盡量節約,沒有大拆大建,很多都是就地取材,比如文化墻的磚塊是來自拆除的舊房子,一些植被綠化取自近旁的山林?!秉S安吉組長劉思彪介紹。
據悉,黃安吉共同締造示范點建設主要是發動群眾自己出力,自籌一部分,然后財政資金出一點,幫扶單位給一點,社會捐贈拿一點,通過專業隊伍施工,多方資源共同出力,解決“沒錢做事”的問題。
解決了建設問題,怎么管理同樣重要,發動群眾對共建成果的管理,既是管理又是監督。黃安吉村民自治委員會通過建立環境衛生評比制度,細化評分規則,量化目標考核,明確責任區域,發動群眾共同參與管護,并制定相應積分制,對優秀者進行獎勵,激發了群眾參與熱情。
共評共享,擦亮群眾底色
群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始終是衡量工作好壞與否的一桿“標尺”。
今年以來,黃安吉共同締造示范點每季度開展一次人居環境檢查評比,張貼環境衛生“紅黑榜”,以環境衛生等次評價倒逼村民加入到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來,實現“以評促建”。另一方面,將美麗庭院建設與“最美評選”系列活動相結合,評選“最美庭院”實現“以評引建”。
“自從開展了衛生評比之后,灣子里的環境衛生變好了,而且家家都在爭先進,都想得榮譽。”村民陳緒清對人居環境評比項目效果豎起了大拇指。
“共享”,既要共同享受最終成果,也要讓群眾在參與“共同締造”的過程中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如今,白水村一改過去的貧困模樣,迎來了白水畈田園綜合體項目,建起了蘿卜種植基地,扮靚了美麗村灣,鄉村旅游、民宿餐飲、蔬菜種植等產業欣欣向榮,發展紅利人人享受,山美民富處處興旺。
(特約記者:辜俊 通訊員:左翠 編輯:董盈 責編:余婭敏 編審:徐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