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咸寧市“蟾宮折桂”大學生認養古桂花樹活動中,31名大學新生和集體代表領到了“古桂認養證書”。考入北京大學的鄂南高中學子吳潤民深情告白:為打造武漢都市圈自然生態公園城市貢獻力量,咸寧學子責無旁貸。咸寧高中畢業生家長汪明勝主動認捐1000元,以實際行動支持自然生態公園城市建設。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咸寧市古桂認養平臺今年7月開放以來,迎來202名學子、22個集體踴躍報名。
從“謝師宴”遇冷,到“認養風”爆火,背后折射出一個“美麗關鍵詞”——建設自然生態公園城市。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咸寧市咸安區委書記顧興旺說,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支持咸寧打造武漢都市圈自然生態公園城市”,咸安作為咸寧市首善之區的任務,就是建設自然生態公園城市先行區。
■ 綠色為基
“建”“保”并舉放大生態優勢
從馬橋鎮出發,沿S33咸通高速一路行至桂花鎮,再經S208省道抵達桂花源風景區,沿途一片綠意盎然。
來自武漢的摩旅愛好者譚濤近四年間多次自駕咸寧,次次都有不一樣的發現:“上次來,發現裸露的礦山重新復綠;這次來,高速口兩側粗壯的桂花樹朝我‘招手’,非常別致!”
官埠橋鎮原鄉大道項目在推進中意外“遭遇”8株古樹,為此,項目各方決定“不打擾這場美麗邂逅”,耗費巨大精力,將道路重新規劃設計,平移20余米。
別致源于匠心。除了門戶通道“線”的綠化,咸安同樣致力于“點”的打造。
截至目前,城區已建成17個“口袋公園”,未來三年還將新增15個;大洲湖濕地、向陽湖濕地、龍潭濕地相繼建成;青龍山公園、十六潭公園、潛山森林公園、孝子山公園、雙龍山公園組團“增綠”。
放大生態優勢,除了建設,還離不開保護。
2014年,咸安劃定2萬畝天然林保護示范區,以每畝50元的標準進行補貼,通過發放“生態紅包”的形式,為發展存入“本金”,為未來積攢“利息”,成為全省首創。至今8年來,示范區面積增至5萬畝,累計投入1800萬元。
2020年,咸安以“考核核心區”的身份,一舉助力咸寧市順利通過“國家森林城市”復檢。
1個全國森林文化小鎮、3個省級森林城鎮、2個國家級生態文化村、60余個省級綠色示范村……翻看近些年的“成績單”,無不展示出自然生態公園城市先行區的風采,儼然一座點、線、面結合的“全域大公園”。
■ 產業為魂
念“山水經”打“生態牌”走“特色路”
建設自然生態公園城市先行區,不是不要發展,而是立足“全域大公園”,用好綠色基底,念“山水經”,打“生態牌”,走“特色路”。
具體來說,就是因地制宜,因需施策。
汀泗橋鎮黃荊塘村是咸安首批茶葉專業村,擁有超過6000畝的茶園,全村85%以上的農戶參與茶葉種植。
隨著“四好農村路”修進黃荊塘,游客進來了,農產品出去了,茶園+路,直接變身“賞花品茗”“詩意田園”農業綜合體。其中黃荊塘8組雷家莊,僅用幾年時間,就實現了集體收入從0元到60萬元的飛躍,村民人均收入從600元激增至30000余元,該村也成為遠近聞名的產業致富村。
都說靠山吃山。大幕鄉雙垅村楠竹資源豐富,過去卻只能“守著金山要飯吃”,一根竹子的利用率僅40%,主要生產低附加值的半成品。
最近幾年,咸安通過整合各方資源,先后在這里建成竹炭加工廠、竹工藝品廠、拉絲廠、竹筷廠。如今,這里的竹根成為工藝品,竹枝成為掃帚,竹竿成為竹筷、牙簽、竹簾,廢料成為燒烤店最喜愛的竹炭,就連竹炭渣都出口非洲用于制作蚊香,一根竹真正被“吃干榨凈”。
政策上,出臺免征所得稅、給予補貼、免費指導名優品種等優惠措施。
咸安桂香滿園食品加工廠主打桂花食品生產,每年消耗10噸干桂花。為激發企業潛力,咸安打出稅收優惠“組合拳”:從今年4月1日到年底,給予增值稅減免、企業所得稅減免。
政策出臺的同一天,該企業5條全新生產線滿負荷運轉,每天線上線下營業額逾10萬元,企業總經理胡民英豪言:“今年有信心讓企業產能突破1個億。”
不論一朵花、一片茶、一根竹,都能串起一、二、三產業。在產業選擇上,咸安越走越穩。
對投資70多億元的高耗能企業堅決說“不”,卻對補齊汽車零部件產業鏈、大幅降低能耗和排放、為下游企業降本增效的華勁鋁業“大開綠燈”。
如今,優化經濟結構,推進綠色轉型,已成為咸安人的共識。
今年上半年,全區工業技改完成投資17.89億元,同比增長26.5%。機電制造、苧麻紡織、現代森工、防腐橡膠四大傳統支柱產業技改持續深入,全國麻紡業首家“黑燈工廠”動工建設。
汽車零配件制造、生物醫藥、電子信息三大新興產業實力不斷壯大。敏實汽車產值同比增長201.9%,旗下的敏惠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40余條生產線、800余名員工整體搬遷至咸安;真奧金銀花藥業實現產值同比增長76.8%,正在擴產5條罐裝線,以期實現產能翻番。
(來源:咸寧日報 編輯:余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