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以來,湖北黃岡麻城市、紅安縣兩地,先后被國家住建部確定為“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的試點。
【資料圖】
五年來,“共同締造”這一認識論、方法論深入人心。在湖北大地,環境美了、幸福感多了、黨員干部與人民群眾的關系更緊密了。一個又一個“共同締造”的鄉村、社區等,在湖北拔節而生。
那到底什么是“共同締造”?湖北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長江云頭條記者蹲點鄉村、社區,帶您在一個又一個生動的實踐故事中,尋找“共同締造”的答案!
在大別山革命老區麻城,有一個叫茯苓窩的康養農場,它位于黃土崗鎮桐枧沖村。
這里青山為鄰,古樹相依;這里飛檐黛瓦,阡陌小道;這里小橋流水,桃李爭芳,這里是不少人心中的詩和遠方。
伏苓窩傳統建筑歷史悠久,可追溯到明代,荊楚風格特色濃厚。但是曾經有一段時間里,年輕人基本外出打工,只剩下老年人守著山林過窮日子,許多老房子因無人居住而破敗倒塌。
是什么讓一個窮山村從殘垣破壁變愜意民宿?我們一起去找答案!
答案1——引鄉賢,喚醒沉睡“老屋”
近年來,黃土崗鎮把古村落當“傳家寶”來保護,通過持續推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深入挖掘當地的民俗文化、鄉愁文化等文化資源,在保護傳統古村落與推進鄉村振興上雙向發力,打造了富有地域特色、承載田園鄉愁的美麗鄉村。
茯苓窩是“中國傳統文化村落”、“中國森林康養人家”、湖北省“十大美麗鄉村”,2016年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村落中遺留下很多老式民房,大多建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最古老的一棟有100多年歷史。
2017年,黃土崗鎮組織能人回鄉座談,邀請有意向的企業實地考察。在了解到企業對交通有所顧慮后,鎮村自籌360萬元用于進村路面拓寬改造及水、電、通信等配套設施建設,最終促成總投資2.5億元的茯苓窩康養農場落戶,一批批沉睡的“老屋”也因此被喚醒。
答案2——把各方力量用活,推進共同締造
項目建設之初,采取廣泛征求意見、充分醞釀討論等方式,將共同締造與傳統古村落保護有機結合,讓村民參與農場建設中來。
通過與企業充分溝通,創造性提出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的新模式,成功流轉土地350畝、山林4000畝和村民宅基地30年使用權,發展精品民宿產業和共享農業,有效實現了農戶、企業、租戶三方共贏。
在村里許多老式民房的建筑基礎上,設計師揉合現代設施,增加居住的舒適感,把傳統和現代建筑進行有機融合,打造了適合森林康養的古風民宿。
在項目管護上,以垃圾處理、廁所改造、村容村貌提升為重點,形成黨員帶頭、群眾參與農場日常管護的模式,有效解決了人居環境“臟亂差”問題。
答案3——農旅融合,體驗鄉愁情懷
走進如今的茯苓窩康養農場,道路干凈整潔,房屋錯落有致,庭院簡約大方,民宿群落按照四星級民宿建設標準,采用前庭后院的格局,設計保留和沿襲了當地傳統的民房結構,還將新中式私家庭院風格融入其中。
在這里,游客可以在田間采摘新鮮有機蔬果,在古香古色的房間里小憩,在原始的土灶燒出美味可口的飯菜,遙望連綿的遠山,裊裊的炊煙,喚起兒時的記憶,成為如今的溫暖。
據了解,2021年,茯苓窩康養農場接待游客達到15萬人次,“五一”、“十一”黃金周超過5萬人次。
——記者手記——
青磚黛瓦石墻,蟬鳴鳥啼溪流。伏苓窩從破壁殘恒變身為愜意民宿,變化從何而來?
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遷,很多村民都遷往鎮區、市區,但仍有一部分生于此、長于此的居民一直在守護村莊,致力于古村落的發展,也正是擁有這些最基礎的群眾力量,才更快喚醒了沉睡在深山里的資源。
黨委政府充分尊重群眾主體地位,堅持“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以人居環境整治為切入點,從而打造出“整潔、舒適、美麗”的村莊人居環境,讓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這些事實都充分說明,共同締造,要緊緊依靠群眾。智慧來自群眾、實踐來自群眾、真理來自群眾。
黨委政府主動發力、黨員干部率先垂范,群眾積極響應、主動支持配合,這才是“雙向奔赴”的最好局面。
來源:長江云 編輯:余俊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