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熱推薦:我國遭遇1961年來最強高溫 長江流域降水60年來最少

發布時間:2022-08-28 15:57:42  |  來源:咸安區融媒體中心  

中央氣象臺8月25日發布消息說,31日起,南方大部高溫消退,高溫過程基本結束。有網友感慨:“終于熬到頭了。”長江日報記者梳理2014年以來的《中國氣候公報》發現,已連續6年出現“極端高溫事件偏多”表述。

■ 1961年來最強高溫

水龍頭里流出的水是燙的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你知道被太陽燙到是什么感覺嗎?我今年知道了。”李靜平在重慶生活了15年,第一次經歷這么難熬的夏天,水龍頭里流出的水是燙的,不怎么吃雪糕的他今年吃得異常多,去做防疫志愿者,胳膊也被曬傷了。

中央氣象臺發布的消息說,南方此次經歷的大范圍持久高溫天氣,是1961年以來我國最強的高溫熱浪事件。高溫天氣范圍之大、持續時間之長、強度之強,都是1961年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強的。

截至8月27日,中央氣象臺已連續38天發布高溫預警。截至8月23日,連續12天發布高溫紅色預警。

在川渝地區,2022年的夏天無疑是最難熬的。

7月以來的持續高溫晴熱,創下重慶1961年以來最嚴重的極端連晴高溫天氣。重慶有多熱?中央氣象臺發布的消息說:重慶是全國高溫的“心臟”,而北碚是“心臟中的心臟”,幾乎天天都是40℃以上。嘉陵江本逢汛期,卻已干到河床裸露。

8月13日,湖北竹山高溫44.6℃,在2418個國家級氣象觀測站中排名第一。當地的一位市民之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周邊種植的玉米葉子都曬蔫了,有的一捏就碎。

據《解放日報》報道,截至8月23日,上海今年已經歷49個高溫日(日最高氣溫≥35℃),為上海自1873年有氣象記錄以來的第二多,“史上最多”為1934年的55個高溫日。

■ 汛期卻出現了干旱

長江流域降水60年來最少

水利部統計顯示,截至8月22日,長江流域10省市耕地受旱面積4848萬畝,有340萬人、58萬頭大牲畜因旱供水受到影響,主要分布在四川、重慶、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蘇等地。

8月18日,中央氣象臺發布今年首個氣象干旱黃色預警。水利部8月17日發布信息:長江流域降水60年來最少;長江上游來水72年來最少;洞庭湖水位8月4日低于枯水位,這是自1971年以來最早的;鄱陽湖8月6日出現枯水位,這是該湖泊自1951年以來出現最早的枯水位。鄱陽湖因水位持續下降呈現的“大地之樹”的自然景觀,令網友印象深刻。

每年的6月至8月,通常都是我國的主汛期,正值汛期卻為何會出現干旱?

專家的說法是,今年副熱帶高壓強度偏強,使長江全流域持續高溫少雨,流域內主要河湖來水明顯偏少,水位顯著偏低,從而出現明顯干旱的情況。

武漢大學珞珈講座教授、中國水利學會水資源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陳進此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分析,今年比較特殊的是高溫天氣持續時間長,加重了干旱的影響,這種情況罕見。

多地旱情會引發糧價、菜價上漲嗎?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高溫干旱天氣,對局部地區蔬菜、水果生產會造成影響,全國大部分地方影響不大,一些地區雨水還是偏多的。”

“從整個中國看,受災地區占比還是較小的,對于秋糧的整體豐收影響不會很明顯,長江流域一些產區或會受到影響。”李國祥說。記者注意到,人民日報8月16日刊發報道《秋糧面積穩中有增,大部地區長勢好于上年 全年糧食奪取豐收有支撐》,依據是農業農村部的農情調度信息。

■ 歐洲夏季高溫或成“常態”

可能再次刷新500年來最嚴重旱情

今年夏天,受高溫干旱困擾的還有歐洲和北美。

歐洲聯盟委員會聯合研究中心8月22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歐洲近三分之二地區發生干旱或面臨干旱風險,部分地區旱情自8月以來持續惡化,已影響到內河航運、水力發電和農業收成。

“饑餓石”是前人在遭遇干旱時放置在河床中的標記,石上通常刻有年份和警示文字。這些標記石用于提醒后代,如果水位下降、“饑餓石”裸露在外,意味著當地將因干旱遭遇饑荒。今年以來,無論是意大利最長河流波河還是西歐第一大河萊茵河都遭遇了歷史性干旱。隨著水位持續下降,近幾周,易北河、萊茵河、多瑙河等多條河流中都發現了“饑餓石”。

歐盟委員會聯合研究中心的氣象學家近日警告,2018年的歐洲旱情是過去500年內最嚴重的一次,但今年旱情很可能超過2018年的水平。

英國氣象局哈德利中心25日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今年夏季席卷歐洲的創紀錄高溫天氣到2035年可能成為歐洲夏季“常態”。

■ “極端高溫事件偏多”

全國平均高溫日數呈上升趨勢

1961年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我國最強高溫位居前三位的是哪幾年?中國氣象局近日回復記者,從高溫日數(日最高氣溫≥35℃)來看,我國最強高溫列前1—3位的年份分別是2022年、2017年、2018年。

此外,如果按照平均高溫日數排名來算,記者查詢2014年以來的《中國氣候公報》發現,前幾名分別是2017年(12.1天)、2021年(12天)、2018年(11.8天)和2019年(11.8天)。而2022年夏季以來(6月1日至8月15日),我國平均高溫日數已達12.0天。這意味著,我國平均高溫日數最多年份主要集中在2017年至2022年。其中,《中國氣候公報》在2016年至2021年連續6年的表述中均出現了“極端高溫事件偏多”。

從中國氣象局發布的兩張圖表來看,無論是全國平均氣溫還是全國平均高溫日數,近些年來都呈現波動式上升的趨勢。

《中國氣候公報》是中國氣象局對中國氣候狀況所作的年度公報,通報過去一年中國氣候狀況、異常氣象事件及其對社會經濟的影響。《2020年中國氣候公報》序言中寫道:自然和人類活動的共同影響,地球氣候系統正在經歷以變暖為主要特征的全球氣候變化。《2021年中國氣候公報》序言多了這樣一句話:已嚴重影響到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

過去十年中,全球氣溫比1850-1900年平均高出約1.1℃,短期內變暖趨勢難以扭轉。在未來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我們應當不斷提高對未來極端事件的抵御和防控能力,共同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

■ 全國多地開啟了“節能模式”

持續的高溫導致用電負荷明顯上升,為緩解用電壓力,今年夏天,全國多地開啟了“節能模式”:上海外灘熄燈;洪崖洞暫停景觀照明;武漢長江燈光秀表演暫停;川渝地區多地廣告照明關閉、景觀燈熄滅、扶梯停運、商場大屏黑屏、地鐵站關燈變暗、公共充電樁暫停使用,商圈、商場調整營業時間為16:00到21:00……就連寫字樓也限電,中央空調停止制冷。

四川是擁有3962座水電站的水電大省,電力供應80%來自水電。新華社8月24日播發報道顯示:四川各江河流域來水較往年同期偏枯五成以上,水電發電能力銳減,電力供需嚴重失衡。8月18日起,北京、山西、山東、江蘇等13個省(市)的50臺應急發電車陸續抵達四川,投入運行。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六次評估報告指出,人類活動正在使得包括熱浪、強降水和干旱在內的極端氣候事件變得更加頻繁。因此,人們也應當積極通過節能減排等行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緩全球變暖。

(來源:長江日報 編輯:劉正杰)

關鍵詞: 中央氣象臺 長江流域 中國氣象局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