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英德國家森林公園總體規劃(2021—2030年)》獲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批復同意,為本次批復的全國10個國家級森林公園之一。
英德市森林蓄積量2310.63萬立方米,林業用地面積590.98萬畝,約占全市國土面積的69.93%,是全省林地面積最大的縣級市。近年來,英德市緊扣“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以生態建設、森林防火和森林資源保護為抓手,全市林業生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生態空間治理向深綠邁進,生態底色不斷擦亮。
多元增綠
森林覆蓋率達68.79%
在英德城區,江灣濕地公園、南山風景區、龍山公園等風景秀麗、空氣清新的綠色長廊宛如“綠肺”,構建出“城市與森林相互交融”的生態系統;在農村,“森林鄉村”如雨后春筍不斷涌現,古樹公園、國家森林鄉村、綠美紅色鄉村……處處洋溢著盎然綠意,描繪出宜居宜游的美麗新農村。
走進英德市東華鎮雅堂村,一株偌大的榕樹屹立村中東部,它盤根錯節、樹冠如蓋,遠遠望去如同一把大傘,撐起了一片陰涼。該棵榕樹高26米,樹齡達433年,在2019年入選“廣東十大最美古樹”。“英德高度重視生態建設,指導我們將綠化融入美麗鄉村建設中,建成了村古樹公園,村民休閑娛樂有了好去處。”雅堂村黨總支部書記賴祥監說。
近年來,英德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改善城鄉生態環境、增進居民生態福祉為目標,重點推進森林碳匯、生態景觀林帶、森林進城圍、鄉村綠化美化林業四大重點生態工程的建設。從2012年啟動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以來,英德建設了森林碳匯92.4萬畝,完成了京珠、武廣、廣樂、北江、京廣等5條生態景觀林帶,建成鄉村綠化美化示范村179條。生態景觀林帶完善提升面積達1650畝,鄉村綠化美化工程120條(其中省級示范村6條)、新增森林公園4個(其中縣級1個和鎮級3個)、新增濕地公園2個。目前,英德市森林蓄積量2310.63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68.79%(含國營林場)。
特別是今年4月,《廣東英德國家森林公園總體規劃(2021—2030年)》獲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批復同意,英德林業發展迎來了新的“東風”。英德將以嚴格保護、科學規劃、統一管理、合理利用、協調發展為方針,在保護自然環境、風景資源、森林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的前提下,充分發揮森林公園的資源優勢,重點塑造“南天第一峰林、奇美巖溶、壯美長湖、深山藏古村、紅色革命根據地、田園風光、客家民俗”等風景資源品牌,強化南天第一峰林觀光、溶洞探險、地質科普、登高攬勝、長湖環湖觀光、森林康養、森林體驗、自然教育等游覽主題,把英德國家森林公園建設成粵北地區著名的旅游體驗、休閑度假勝地,實現森林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的雙贏。
優先護綠
多措并舉守護森林資源
近些年,在英德的青山綠水間,石門臺白絲草、英德瞼虎、蒲氏瞼虎等珍稀動植物相繼被發現,生物多樣性更加顯現,這是英德加強生態保護,生態屏障有效鞏固的成效之一。
今年4月,清遠首個駐市林長辦生態檢察聯絡站英德市人民檢察院駐市林長辦生態檢察聯絡站揭牌。該聯絡站將運用行政監管權和檢察監督權共同維護英德市生態環境,共同嚴守英德市綠水青山的防線,讓“林長+檢察長”機制的協作力量得到充分發揮,進一步推進林長制工作。
為推進森林資源保護和發展,英德以“林長制”為抓手,確定7名市級林長、293名鎮級林長、1168名村級林長,執法員275名、監管員327名、護林員1203名,全面推進林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壓實各級黨委、政府保護發展森林濕地資源的主體責任,實現森林資源管理全覆蓋、無死角。
同時,英德多措施筑牢森林防火屏障,在重點防護期間,積極開展森林防火“五清”專項行動和森林防火宣傳,強化森林防火隊伍建設,提升防火力量。目前,全市森林防火隊伍共1825人,其中專業森林消防隊5支100人;半專業森林消防隊24支近500人;生態專職專護林員414人、重點林區(村級)護林員815人,確保充足的力量保護森林資源;充分利用“植樹節”“愛鳥周”“清明節”“憲法日”等特殊節點及開展林業整治打擊行動的時機,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舉辦林業政策及法律法規知識宣傳科普活動,增加提高廣大群眾的法律知識和生態文明、綠色發展意識。
英德還大力推廣政策性森林保險,為200.4萬畝生態公益林上保,引導林業經營者為商品林購買保險,并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減低林農在生產過程中的風險,促進林業持續經營、健康發展。
英德市林業局生態公益林管理站副站長鄭文威介紹,森林保險是中央政策性險種之一,由林農按照一定標準繳納保險費,在遭受保險責任范圍內的自然災害損失時,獲得保險公司經濟補償,促進恢復生產生活。按森林保險政策規定,林農在投保時,只需要承擔全部保費的30%,其余保費由中央、省、市、縣財政統一承擔。如2021年8月,林業經營者馬先生的林地因遭遇臺風襲擊,林木受損面積達106畝。因為參加了森林保險,馬先生很快獲得3.16萬元的理賠,有效降低了損失。
以綠富民
大力發展多元化林業經濟
在英德市大站鎮樟灘村的靈芝種植基地,500余畝紅色、黑色的靈芝密集鑲于林間,似一幅鄉村油畫。這不僅是賞心悅目的美景,更是英德市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的成功范例。
近年來,英德大力發展林下經濟,以菌類、森林蔬菜、森林藥材等為主,積極培育和發展壯大新型經營主體,采取“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等多種模式推進全市林業產業發展,興林富民。
大站鎮樟灘村水抱山環,周圍山谷因盛產菌類而聞名,村民時常采集野生菌類到集市販賣。2017年,大站鎮引進平甫靈芝種植基地,發展靈芝、五指毛桃、石斛等林下經濟作物。
基地負責人陳郁介紹,基地采用立體模式發展林下經濟,在地底種植五指毛桃、地表種植靈芝、樹干種植石斛,將林下經濟效益最大化。目前,基地靈芝年產值約300萬元,400畝五指毛桃和10畝石斛將于今年底收成。
英德林業資源豐富,依山傍水的鄉村數不勝數,不少鄉村充分利用當地山多地少的特點,大力發展麻竹筍產業,帶動當地村民經濟增收。
在西牛鎮茂盛的竹林里,筍農丘伙新找到合適的竹筍后,用砍刀從根部將竹筍砍斷,不到一個小時,就收獲了一籮筐。“鮮筍每公斤約2元,一畝竹林可以收獲近3000斤的鮮筍,產值達3000元。”丘伙新說,如果種植100畝麻竹筍,去除人工、肥料等成本,可以有約30萬元的收入。
據介紹,英德市立足區域生態優勢和麻竹筍特色產業基礎,加快推進全市麻竹筍產業結構調整與產業升級,全力打造麻竹筍百億產業。目前,英德市麻竹筍種植面積達62萬畝,從業人員達7.29萬人,產業經濟總值約32億元,麻竹筍成為村民致富的新路子,一度被當地人稱為“剝皮黃金”。
英德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除了發展林業農作物,英德還將依托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生態資源,大力發展森林旅游、森林體驗、森林康養和生態教育,推動“旅游+林業”融合發展,創建一批森林體驗基地、森林康養基地、生態教育基地;同時,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和森林撫育、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等工作,確保森林覆蓋率只增不減,森林質量持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