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3月28日)是“中華鱘保護日”,5萬尾人工繁殖的中華鱘在武漢放流到長江之中,這也是長江江段開展的最大規模的全人工繁殖中華鱘放流活動。
50000尾中華鱘在武漢放流長江
首次大規模使用熒光標記
記者張君妍:“我現在就在沌口的碼頭上,今天在這里將會有四車共計5萬尾中華鱘被放歸長江。”
水利部中國科學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研究員、生物資源保護研究中心副主任廖小林:“我們放流了5萬余尾中華鱘,以前從來沒有放流超過1萬尾以上的規模,這個魚苗到今天為止是五個半月,最小的有20多克,最大的有200多克,體長大概是20到40公分。”
記者張君妍:“在現場我們發現,這些中華鱘被分成了一組一組,,現場的工作人員也表示稱,這是它們正式進入野外生存的第一天,可得有點儀式感。”
這小小儀式感的背后,是工作人員對中華鱘們無微不至的照顧。
水利部中國科學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研究員、生物資源保護研究中心副主任廖小林:“不像以前那種高空傾倒式放流,我們是專門制作了放流盤,放流槽,離長江的水面只有40到50公分,分批次放流,讓魚苗盡量分散開,希望對中華鱘的損傷降到最低。”
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的中華鱘,屬于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即便是放流了,大家對它們的關注也絲毫不會減少。
水利部中國科學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研究員、生物資源保護研究中心副主任廖小林:“我們這次放流做了熒光標記,用的橙色熒光,希望沿江各地的科研單位、院所還有漁政部門能夠配合做好監測工作。”
“鱘”夢中華 守護長江
記者張君妍:“5萬尾中華鱘的放流很快就結束了,但要想讓這些‘溫室里的花朵’能更快適應長江里的環境,這背后還有不少講究。”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所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研究員危起偉:“在放流之前,其實我們可能要經過好幾個月的野化,比如說水條件的話,不能完全用凈水,吃的餌料不要人工的,要喂天然的,底質的話,我們要用一些天然的卵石、沙這些,我們最好要放一點兇猛性魚類進去,去嚇唬它們,它就會躲到石頭縫里去,如果太安逸了以后 ,它到野外去,有兇猛性魚類攻擊它,它就沒有這種經驗。”
經過了野化突擊訓練的中華鱘,對放流時間、地點甚至是溫度也有講究。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所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研究員危起偉:“這個魚是一個洄游性的魚類,我們現在這個五個半月的魚,叫作稚魚階段,從小放流的水域它能夠記住這個地方,洄游有一個履歷,10多年后能回到它出生的地方繁殖,放流的時間也稍微要自然一點,跟自然繁殖的魚到長江口的時間不要相差太大,3月份放的話,我們6、7、8月份也可以到長江口,還有一個溫度問題,我們現在江水溫度大概是十七八度,這個溫度很好。”
一條條黝黑的中華鱘幼魚順著滑道游入江中,人工繁育的最終目的,還是讓它們回到長江,補充野外種群。近40年來,湖北已累計放流中華鱘500萬尾以上。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所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研究員危起偉:“我們去年監測到15個個體,長江十年休漁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窗口,我們要利用這個窗口,把魚科學地放到自然界去,我們希望在10年、20年以后這個魚自然種群還能重建,還能夠重新有自然繁殖。”
(來源:長江云 編輯:李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