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咸安報道近年來,咸安區積極實施“雙培養”工程,將基層黨員培養成致富帶頭人、把致富帶頭人培養成黨員,在基層培養了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政治過硬、本領高強、務實創新的鄉村振興人才。
雙溪橋鎮楊堡村吳海兵便是咸安區“雙培養”工程的領軍人才之一。
吳海兵2011年入黨,多年來一直在佛山、株洲經商,并小有成就。鎮、村“兩委”了解到吳海兵在外地創業,于是,每年春節都邀請他參與“主題黨日+”、鄉賢座談會活動,希望他發揮黨員先鋒示范帶頭作用,帶領鄉親們致富。
2017年,在外務工多年的吳海兵,在鎮、村“兩委”的鼓勵和幫助下,帶著對土地和家鄉人民的深厚感情,帶著對老支書的殷切期盼,成立了咸寧市致遠農業種植合作社,帶領楊堡村310戶農戶從事生姜種植,生姜產量從最初的畝產3000斤到現在每畝8000斤,并研發了紅糖姜茶、姜膏、姜醬等產品,2021年營收2100萬,2022年預計突破5000萬,2020年吳海兵被評為“中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
“我連電腦都不會用,項目申請、扶貧申報等材料,多虧了鎮黨委里的同志。”吳海兵說,回鄉創業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遇到困難,黨組織總是發揮有求必應的宗旨,2018年為其爭取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配套資金123萬,2019年爭取無息扶貧貸款190萬,修機耕路,多次組織電商人才專業培訓等多項資金與政策扶持。
“一枚黨章只有3.7克,但是在我們每個黨員心中重千斤。”吳海兵說,致富不能忘黨恩,作為黨員就是要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1996年入黨,有著26年黨齡的李建軍,用“一根蘿卜”書寫著自己的黨性故事,1969年李建軍在高橋鎮出生,2004年,體制改革后,李建軍成為了一名自由人,但卻不忘黨性,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用技術為當地群眾在農業生產上提供熱心服務。2010年,他帶頭成立了咸安區利民農業服務專業合作社,2014年,高橋鎮全力打造蘿卜小鎮,李建軍便帶領周邊農戶實施蘿卜標準化種植,一改過去零散的種植模式。
“以前蘿卜一斤3毛錢,現在一斤蘿卜可以賣到2塊。蘿卜片也由5-8塊一斤到現在賣到50塊一斤。”李建軍告訴記者,標準化種植帶來的不僅是價格的增加,畝產也由5000斤增加到現在8000斤,農戶每年可增收2萬多元。他還建設蘿卜深加工基地,開發地方農特產品20余種,利用農村電商平臺,實行線上線下銷售,解決當地群眾農產品的銷售難題,還與湖北省農科院開展合作,建立博士工作站。目前,整個合作社已經成為集蔬菜深加工、糧油種植、儲運、科技服務、科普教育、觀光旅游一體的綜合性現代化農業企業。
“李建軍在蘿卜產業的貢獻于高橋而言,真正是起到了支點作用,高橋農業由此有了轉折點。”高橋鎮黨委相關負責人對李建軍表示高度贊揚。
不僅要把黨員培養成致富帶頭人,更要把致富帶頭人培養成黨員。
來自桂花鎮柏墩村的顧天禹2017年大學畢業后,21歲的他選擇回到家鄉柏墩村開始創業。借助家鄉桂花鎮建設“中國香谷·桂花小鎮”的契機,他投入230萬資金注冊了咸寧市眾鑫桂花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并成立咸寧市眾鑫種植專業合作社。村黨委在了解他的創業情況后,主動和顧天禹接觸,邀請他向村黨委提出入黨申請,經過學習和組織的嚴格考察,他成為了一名黨員。
如今,顧天禹積極與咸寧科技學院及咸寧職業技術學院專家團隊展開密切合作,通過“高校+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輻射帶動周邊3、4個村發展桂花產業,每年收購鮮桂花70噸,收購價格從每斤5元漲到現在每斤10元,其深加工的桂花黑茶、袋泡茶等產品遠銷安徽、廣東等省市。
“黨組織對我們都非常關心,在資金、政策以及宣傳上都非常照顧我們企業,不管是現在還是今后,我將繼續做到用桂花產業反哺家鄉。”顧天禹說。
據了解,近三年來,咸安區共發展黨員2010名,讓更多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扎根基層一線,其中農村黨員795名,農村致富帶頭人發展成為黨員77名,共有43名黨員發展產業項目,2022年實現全區農村各領域各類人才規模不斷壯大,預計培養農村入黨積極分子1058名,發展黨員550名,其中農村黨員280名左右,發展致富帶頭人黨員30名,同時26名黨員計劃發展產業項目23個。讓黨員在農村廣闊天地大顯身手,發展成為村級發展領路人,為建強基層組織、鞏固脫貧成效、推進鄉村振興注入“源頭活水”。
(融媒體記者:王媛媛 編輯:董盈 責編:余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