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斌:飾演崔鐵軍最大的挑戰,是把他當做普通人來演

發布時間:2020-06-12 10:51:35  |  來源:新華網  

改編自呂錚同名小說《三叉戟》正在熱播,故事講述了三個曾經叱咤風云的精英警察,在臨退休之際因為好兄弟的犧牲再次集結,攜手偵破一個個案件……

陳建斌在劇中飾演“三叉戟”之一——“大背頭”崔鐵軍。和以往影視劇作品中的警察形象不同的是,《三叉戟》中崔鐵軍的警察形象并沒有被“神化”,相反,常常還暴露出很多小缺點。陳建斌在接受采訪時說,這正是吸引他拍攝這部劇的一個重要原因。

“這部劇并沒有把他的警察形象描寫得非常完美,而是把他當做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身上有優點也有缺點,我們不用回避他的缺點,也不用神化他的優點,而是按照生活的尺子來衡量,把他當做一個‘人’來看待。”很多觀眾在崔鐵軍的身上,還看到了人到中年向生活妥協的一種無奈,但陳建斌更愿意用“與生活和解”來詮釋中年男人這樣的狀態,“不光是崔鐵軍,也是生活中絕大部分普通人,到了中年面對生活的一個狀態,其實這才是真正的生活的本質。”

在拿到劇本之前,陳建斌先拿到了《三叉戟》的小說,他的第一感覺就是,崔鐵軍像極了《老人與海》中的老人,“你可以摧毀我,但你不可能打敗我”,陳建斌喜歡這樣的命題,在他看來,人總要竭盡所能去挖掘自己的能力,跟命運較勁,“很多事情看似命中注定、木已成舟,但還有一口氣”,陳建斌喜歡這樣的韌性。

同類題材的影視劇作品中,主角警察形象常常會面對“法”與“情”的抉擇,理性與感性的博弈,《三叉戟》中的崔建軍也不例外。陳建斌說,“三叉戟”中的大棍子是個真正感性的人,大噴子是真正理性的人,在三人中能將理性和感性平衡得最好的正是大背頭崔鐵軍,“他有理性也有感性,所以他才可以成為首腦帶領他們一起往前走。”一方面,崔鐵軍是執法者,另一方面他也是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是父親,也是犯罪分子害怕的對象。陳建斌說,當這些身份都集中在一個人身上的時候,這個人物才是立體、鮮活、好看的,崔鐵軍正是這樣的一個人物。

不用回避崔鐵軍的缺點,也不用神化他的優點

新華網:《三叉戟》中的崔鐵軍并沒有被“神化”,甚至身上還有很多小毛病,怎樣看待這樣的警察形象?

陳建斌:首先吸引我去拍這個電視劇的一個最重要原因,就是他并沒有把警察描寫得非常的完美,而是把他當做一個普通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跟我們大家都一樣的一個人。他身上有優點也有缺點,我們不用回避他的缺點,也不用神化他的優點,而是按照生活的尺子來衡量,把他當做一個“人”來衡量來看待,這是原著作者呂錚老師做得非常好的一點,也是我們的編劇做得非常好的一點,也是海波導演這次特別強調的,也是我愿意演這個角色的原因。

新華網:劇中的崔鐵軍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警察,也是一位有些向現實妥協的“中年男人”,這個度如何拿捏?

陳建斌:其實我覺得用“妥協”這個詞當然也是可以的,但是我覺得其實在生活中,更多的時候我們跟生活“和解”,很多東西不像年輕的時候一樣壯懷激烈、劍拔弩張,我們換了一種更柔和的方式,仍然是在面對著這個問題,沒有回避,但不再是以前那種狀態了。我覺得其實不光是崔鐵軍,也是生活中絕大部分普通人到了中年,他在面對生活的一個狀態,其實這才是真正的生活的本質。

新華網:聽說最初接到崔鐵軍這個角色時候內心其實有些拒絕,是真的嗎?

陳建斌:我沒有拒絕過,我現在都想不起來為什么他們會這么說,我沒有拒絕,我提的要求是希望所有的演員能在一起圍讀劇本,希望找到的“三叉戟”在生活里也能達到一個默契的程度。

就是說我們在生活里就氣味相投、就能聊得來、就能玩到一塊去,然后把關系帶到這個戲里,自然而然的就水到渠成了,一切都是自然流露出來的。

比如說我和董勇、郝平的關系,我覺得約等于戲里的大背頭、大棍子和大噴子的關系。實際上我們在生活里,三個人在拍戲的現場,每天碰到之后聊天,幾個眼神,我覺得這個默契是存在的,這種感覺是存在的。而且隨著拍戲過程的延長,我們默契越來越強烈,我覺得這個東西特別重要,它是真實的。

飾演崔鐵軍最大的挑戰,是把他當做普通人來演

新華網:能為我們回憶一下第一次接到邀請看到劇本時的場景嗎?

陳建斌:當時先是拿到的小說,然后拿到了這個劇本,我感覺就像《老人與海》里面的老人,你可以毀滅我,但是你不能打敗我。面對命運的大海,人注定是打不過的,但人不甘心,人總是要拼的,人總是要竭盡所能的去展現自己的能力,跟命運較勁。我喜歡這個命題,好多事情就好像你覺得已經命中注定了,已經木已成舟了,但還有一口氣,我喜歡。

新華網:飾演崔鐵軍這個角色最大的挑戰是什么?

陳建斌:最大的挑戰就是我們要把他當成一個普通人來演,我們把他用生活的尺子來衡量,但是我們又不得不考慮,他畢竟是一個警察,我們要考慮到警察職業的特殊性。比如說,在我們創作的過程中,我們既能保持創作的敏感、創作的鮮活,又要在警察的身份允許的范圍內,這個是非常難的,如果能把這兩點都把握住的話,我覺得對這個戲、對這個人物的把握才會是準確的。

新華網:在警察題材的影視劇作品中,總會出現“法”和“情”的抉擇,《三叉戟》中的崔鐵軍會更理性還是更感性?

陳建斌:就這三個人來說,大棍子是一個真正感性的人,大噴子是一個真正理性的人,他們三個當中把理性和感性抓得最好的是大背頭,他是有感性也有理性的一個人,所以他可以做首腦,他可以帶領他們一起往前走。

他有這個特質,一方面他是執法者,另外一方面他也是個人;一方面他是父親,一方面他又是一個犯罪分子特別恐懼的對象。這些東西都集中在一個人身上,把這些側面都展現出來的時候,這個人物就是立體的,就是鮮活、好看的。

警察這個職業,擔得起“神圣”這個詞

新華網:在拍攝這部劇之前,對警察這份職業的工作狀態、生活狀態進行過哪些深入了解?

陳建斌:在拍這部戲很早之前,我拍過一個電影演過警察,但他并不是經偵警察,而是刑警,當時也跟著刑警隊去體驗過。后來到了2003、2004年的時候,我又演了一個電視劇,演的是云南那邊的緝毒警。

其實就演過這么兩回,這次演的警察跟之前的角色性質又是完全不同的。就像我們臺詞里說的,這是看不見的戰場,是沒有硝煙的戰場,我覺得其實對人的考驗會更大。他每天面對的都是比如說經濟犯罪什么的,其實對這個人的考驗特別大。

在生活里我也見過經偵警察,當時不是為了拍這個戲,而是在生活中碰到一塊吃飯聊天,我就覺得他們身上有很多東西,跟以往想象的警察是不同的,他更像生活中的一個普通人,我后來想這可能就是他們經偵警察一個最重要的特點。

當他面對犯罪嫌疑人,當他在調查的時候,不會讓你覺得他是個警察,會讓你放下包袱、放下防備,不知不覺地靠近你,然后不知不覺地把他想要的東西就拿走了。也就是說他的偵查、他的偵破都是在不知不覺中、在潛移默化中,他變化成了生活中各種各樣普通人的形象出現,獲得他想要的東西,我覺得這個是我對崔鐵軍還有對經偵警察的最大感觸。

新華網:覺得《三叉戟》和以往警察題材作品相比,最大的差異化在于哪里?

陳建斌:其實我本人也沒有看過太多的國產警察題材作品,但是我可以說我個人的喜好,我不喜歡以“事情”為主的戲,就戲里邊全都是案子、全都是在破案的我不喜歡,我覺得得有人物,得有生活。

警察這個人物在生活著,就像我們大家一樣在生活著、吃著、喝著、笑著、哭著經歷著所有我們經歷的事,但同時他也在擴展,他在經歷著生死,他在做著犧牲。就像咱們這部作品一樣,從人展開這個事情的發展,不管是帝王將相還是散夫走卒,還是什么身份,他首先第一個身份首先得是人,你倒過來我覺得就會特別可笑。

新華網:拍攝《三叉戟》前后,對警察這個職業有怎樣不一樣的認識?

陳建斌:我覺得我們的生活當中有很多職業是非常特殊的,本身做這個職業就意味著可能會犧牲,意味著要奉獻。比如醫生、警察、消防員等等,這次拍這個戲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生活在不斷地繼續,我們每天在吃喝拉撒,每天在正常的上著班干著活,但有些人的上班,這個班一上他就有可能就回不來了,可能就犧牲了。我覺得警察這個職業用神圣這個詞絕對擔得起的一個重要原因。

生活中也和崔鐵軍一樣,面對新潮事物很陌生

新華網:劇中有這樣一句臺詞“老不意味著刀鈍了,老意味著更多的擔當和責任”,這句話有怎樣的深意?

陳建斌:我覺得深意實際上是老了以后,精力體力不濟了,但是他的經驗更豐富了。

早在我們人類發明文字之前,那個時候的人類是怎么進步的,那時候的人類進步不就靠著老人的經驗?一個部落,有老人記住了很多以前發生的故事和事故,把這些東西當作寶貴的經驗,傳授給年輕人就可以少犯錯誤,你所用你的生命為代價得出的經驗,以一種最好的方式,最完美的方式,毫無保留地把它傳遞給需要的年輕人,我覺得這是責任和擔當。

新華網:劇中有很多跟社會潮流年輕人的思想代溝的碰撞,有沒有哪個場景或者特別新潮的詞給你留下特別深的印象?

陳建斌:我覺得這部分是跟演員是重疊的。大背頭、大棍子和大噴子,他們在里邊面臨的新的東西他們不了解,就跟我和董勇郝平,我們在生活里對這些東西也不了解,是一樣。我覺得這部分一點都不沖突,這部分就是完美的帶入,而且我也認為這是正常的,這才說明生我們的生活在不斷地提高,在不斷地進步,在變得越來越好。

新華網:生活中對于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會比較強嗎?

陳建斌:我覺得不太強,大部分的東西我都能夠接受,但有些東西我個人真的接受不了,比如說用手機支付,其實我到現在我的手機上都沒有微信或者什么支付的方式,我還是用現金和刷卡,我就接受不了這個新的事物。

新華網:《三叉戟》還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希望這部劇能傳遞給年輕觀眾怎樣的一種正能量?

陳建斌:我覺得它里邊最重要的一個東西,就是不能夠盲目的服從命運的安排,人應該有自己的選擇,不管你是年輕的還是老的,你都應該有這個能動性,這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楊光)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友鏈交換

2014-2020  經濟新聞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豫ICP備20023551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5 0 8063 35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