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山東省沂南縣蘇村鎮臥龍種業產業園迎來夏季黃瓜育苗高峰期,十幾名育苗工人忙著扦插、裝盤,一車車扦插好的黃瓜苗,隨即帶著新鮮的泥土運往全國各地。
“我們這幾個育苗大棚每批能育苗120萬株,平均35天左右一批,全年育苗過千萬株,除了供應本地,還銷往山東聊城、日照、泰安等地。”園區運營方、山東臥龍種業有限公司經理柴新利告訴記者。
在蘇村鎮,臥龍種業產業園就是黃瓜產業的“核心引擎”。作為傳統農業大鎮,蘇村鎮現有高溫蔬菜大棚8000多個,蔬菜種植面積4.7萬畝,是全國黃瓜主產地之一,家家戶戶有大棚,一年四季黃瓜不斷茬。近年來,蘇村鎮聚力推動產業振興,以種子為突破口,以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平臺,對產業流程進行了整合升級,實現育種育苗、高效種植、市場銷售、冷鏈運輸、廢棄秸稈回收再利用的全產業鏈條發展。
以“種”為核
既要好種子也要好種苗
產業發展,種子為先。對一個鄉鎮而言,之前只有產業優勢,沒有科研優勢,因此構建產學研聯合體是最現實的選擇。
為了給黃瓜產業發展提供“芯”動能,蘇村鎮以臥龍種業產業園為平臺,先后與山東農科院、河北農科院、天津科潤黃瓜研究所等多個科研院所密切合作,形成強強聯合的戰略同盟。
“2018年,我們和天津科潤黃瓜研究所合作成立天津科潤黃瓜研究所沂南分所,選育和推廣的科潤99、科潤33、龍冠等一系列早春、秋延與越冬黃瓜新品種成為引領市場的新標桿,累計推廣黃瓜良種種植面積20萬畝。”臥龍種業公司總經理黃翔說。
如今,蘇村鎮以臥龍種業等龍頭企業為引領,逐漸形成了年供應各類良種230萬斤的種業產業集群,實現優質菜種自主研發、自主供種。
帶動農民增產增收,還得把好種子變成好種苗。過去,當地種苗培育全部依靠菜農自己培育,技術、設備不過關,幼苗病死率較高,又影響到蔬菜產量。為此,蘇村鎮放大種業產業園帶動效應,對全鎮現有的6處育苗場進行改造升級,不斷提升育苗技術,已基本實現專業化育苗全覆蓋。
一套“組合拳”
布局產業成瓜果田園鄉
在蘇村鎮高效蔬菜農業園區,在無人機的俯瞰下,萬畝高效溫室大棚組成的蔬菜“棚海”蔚為壯觀。大棚內,“沂南黃瓜”正值生長旺季,依托這片“棚海”,蘇村鎮每天向全國十幾個省市輸送150萬斤優質蔬菜。
為放大園區帶動效應,引領產業轉型升級,蘇村鎮打出了一套“組合拳”。整合涉農資金,助力園區及周邊基礎設施建設,對片區內的生產道路、灌溉設施、電網鋪設進行全方位提升,落地“規模發展、集中管理、科學防治”的現代農業管理模式。加快土專家、田秀才培養,打好產業振興“本土牌”,培育一批專家型菜農,創造出畝產72852斤黃瓜的全國最高紀錄。
生態沂河畔,瓜果田園鄉。在產業布局上,蘇村鎮立足沂河沿線的交通、生態等優勢,聚力打造沂河沿線特色蔬菜、水果種植園區。
蘇村鎮李家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兆發說:“我們村種葡萄有四十多年的歷史了,過去都是散戶種植,管理和銷售都是單打獨斗缺少競爭力?,F在我們成立了葡萄專業合作社,走產業化、園區化發展道路,通過引進優質品種、推廣大棚種植、建立產業園區,大伙兒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寬了。”
生態循環
廢棄物變成有機肥
蘇村鎮蔬菜產業的快速發展,也帶來大量以蔬菜秸稈為主的廢棄物,既影響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開展,也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
為徹底解決這一農業發展“堵點”,蘇村鎮繼續發揮園區引領作用,聚力探索農業廢棄物再利用的新渠道,引進了凈清源農業廢棄物處理項目、農益興秸稈綜合利用等項目,開展綠色果蔬和農業秸稈固廢處理。
現在,全鎮年可處理各類農業秸稈、廢棄物15萬噸,生產有機肥及營養液10萬噸,不僅解決了農業生產廢棄物帶來的困擾,還能保障全鎮高溫蔬菜大棚有機肥供應,實現了優質蔬菜產業生態循環發展。以“生態循環、優質蔬菜”為根基,蘇村鎮繼續延伸產業鏈條,引進投資1.02億元的舜倍池智慧冷鏈項目,重點打造優質鮮果、脫水蔬菜等果蔬精深加工項目。
近兩年來,借臨沂市作出主動對接長三角戰略部署的機會,沂南縣立足黃瓜、肉鴨、生豬三大優勢產業,按照“鞏固第一批、建好第二批、爭取第三批”發展思路,分批打造了20家長三角中心城市農產品供應基地。由此蘇村果蔬依靠品質優勢,迅速搭上了長三角中心城市供應快車。